高三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
“森林”与“煤块”——应试“复习”的“效能”
“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考试就有应试,谈应试没有必要遮遮掩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复习”如何避免“煤的形成”的尴尬。
先讲两个我“耳闻目睹”的关于语文老师的笑话。
笑话一
十几年前,我在一个比较偏僻的高中任教。这个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每个年级只有一个语文教师。教高三语文的老师姓王,家里盖房子,为了省钱,从3月开春解冻起,他大部分时间是忙家里的活,给学生上课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这样,几个月后学生的高考成绩下来了,语文成绩居然位居全县前三名。学生说:王老师经常缺课,他们心里没底,就抓紧时间自己拼了命的看书、做题,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结果反倒印象深刻效果好;如果王老师们天天给他们上课,心里有依靠可能就放松了,没准儿还考不了这么好,更何况王老师讲课又不怎么吸引人!
笑话二
几年前,我在县城的一所重点中学教高三。和我同头的有一位姓郭的老师,郭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负责。一次月考过后,他发现一个很调皮的同学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阅读题和作文,得分是全班最高的。郭老师很高兴,就想让这个同学介绍一下学习经验。没想到这个嘎小子却说:真的没啥经验,其实这两个月我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讲,要说经验吗,就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了不少课外书。
有人肯定要骂我,怎么能这样糟蹋、埋汰语文老师呢?照你的意思,语文老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下流了那么多的汗还不如学生自己看看或者看些课外书管用?我绝对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我只是想说,我们是否“计算”过,高三语文复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我们的高三复习,是不是“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考试就有应试,谈应试没有必要遮遮掩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复习”如何避免“煤的形成”的尴尬。
高考复习的一般流程
走马观花学教材
到了高三,教材往往成了后娘手里的孩子不受待见。一般情况下,第五册书用七八个星期就能搞定,有的学校可能只学古诗与文言文两个单元,三四个星期完事大吉,就匆匆转入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六册的境遇更惨,只是将《史记》单元的几篇课文草草“处理”一下,就转入高考“第二轮复习”。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忙,实在没时间顾及到那些与高考无甚关系的东西。
其实,这些老师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即把以课本为介质的课堂教学与高考复习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按照“高考说明“一个考点一个考点地“讲清”“练透”才是真正的高考复习,分析课文、思维训练、汲取人文营养等对高考没有多大的帮助。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语文能力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领悟逐渐获得的。所谓高考复习,其实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归纳、提升的过程,只是其指向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而已。
以点为经逐一排查
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将语文考核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38个考点。“第一轮复习”基本上就是以这38个考点(更准确地说是28个,写作有10点要求,而写作很难按“点”来训练)为经,每个考点按照“考查要求”“知识要点”“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固地逐一排查。一般老师会给学生订些复习资料,如《优化设计》《高考思维新平台》《高考绿色通道》《10年高考试题选》之类;此外还会精选相关练习,定期检查,逐点逐人地“过关”。
雪片飞舞套题“纷纷而来下”
“第二轮复习”则基本上以做题为主,如专题训练、重点突破,最基本的招数还是做“套题”,如各省市的最新模拟题,老师们到处搜题源,以最快的速度印发给学生,讲评、估分,检查复习中的漏洞。看到一些新题型,老师们常常会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认真研究命题用意、答题技巧,“仿制”出一系列类似题目,反复指导和演练。有的学生曾在周记中写道:这段时间可真是考题套套似雪片入怀,但却没有丝毫赏雪的兴致,脑子都木了,再好的饭菜也有饱的时候,更何况这些还不一定是佳肴?
难得的琅琅“书声”
高考之前的几天,高三教室居然能听到久违了的“读书”声。让人很羡慕这些老师和举子们的大将风度。细听,原来是在背书。毕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也占了4分,弃之可惜。老师们优中选优将“重点句子”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有的还给印成“名句名篇60条”,拿出几节课,值!
高三的学习(准确地说是“复习”)的确很紧张,学生忙,老师更忙。“忙兮忙兮奈若何”,很多的时候,忙得无奈,忙得没有办法。付出了,才会无悔,似乎是高三师生的一个共性的心态。我在《不想教高三》一文中中写到过自己的感受:“连教了7年毕业班,自以为劳苦功高,其实呢?不就是每年重复演练着相同的套路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到底占几成?总是强调大容量,多做题,老牛倒嚼式的做,一个类型的题变着花样得做它十几遍。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效,学生累,累得迷迷糊糊;老师也累,累得手忙脚乱。而且我们常为这种累找很多的借口:对学生说,今天的累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对自己说,教师的职责就是奉献。为什么就不想想,能不能找到一条相对轻松而又高效的高三教学的路子?”
当老师的,忙是免不了的,但要忙的是正地儿。魏书生老师说过:在眼下的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绝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既然端起了这只饭碗,就应该考虑怎样干得轻松。魏书生老师确实“轻松”,大部分时间开会、讲学,学生的成绩却遥遥领先。但他为了这“轻松”付出的是超乎常人数倍的努力,更重的是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就是终生受益的财富么?宁鸿彬走的是“思维训练”之路、黄玉峰被称作“语文教学的‘叛徒’”,他们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是靠教师的苦修内功科学引导得来的,他们走的同样是“轻松”的路子。语文课,没有高一到高三三年系统的训练,只靠“把关教师”高三一年的“淬火”,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如果我们不是陷在“煎熬”“消耗”式的“忙”中,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时间用在读书思考、用在优化课堂教学上,这样的“忙”于己有益,于学生更有益。
让高三语文课生机盎然
高三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点儿味道来,怎样才能上得像语文课,怎样才能活泼有生机,这是我在很长时间内苦思冥想的问题,也是我“冒着风险”苦苦探索过实践过的课题。
1. 教材处理,有板有眼
高三的课时较多,如果急急忙忙地对教材进行一番“粗加工”而把大量的时投入到“直接”的高考复习之中,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点儿新鲜感,时间一长就会倦怠甚至厌烦。所以,高三不宜过早进入“临战状态”。我一直主张,高三阶段对教材的处理不可“短平快”,讲读课文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高考复习”,运用得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由于高三毕竟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对教材的处理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讲读课,应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重点讲读。如第五册全书,第六册的文言文单元。分为几个层次:
a语文知识积累,学生自己完成。
b开阔视野,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些文章有很强的人文性,读这些文章,一能开阔视野,二能将其中的理论观点“迁移”到自己的艺术鉴赏活动之中。学这些课文,重点在“迁移”。
c思想升华,《人生的境界》《孔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些哲学、文化随笔对学生是一种思想启迪,读之,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分析问题的高度都是个很大的帮助。
d阅读鉴赏,这两册书有四个单元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笔丰富的资源。《变形记》《等待戈多》能让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多些哲学思考,会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点有个初步的评价;将第三册及语文读本上李白、杜甫的诗“集束投放”,让学生在体会读诗技法的同时,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一顿丰盛的人文大餐;《孟子》《史记》两个单元让学生感受孟子思想的精华与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感受司马迁的气节与价值取向,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并评价蔺相如、侯赢们的行事。
专题讲座。如“红楼梦单元”,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每周拿出六节课分三周完成。这样,既给学生以后阅读《红楼梦》全书一个“路牌”,也调节了枯燥紧张的复习气氛和节奏。
自读课。知识性较强的课文如第六册的前两个单元,一类是自然科学类论文,一类是社会科学类论文,让学生在课上自读,获取相关信息;同时结合“质量监测”相关练习,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整合与推理判断。
2. 课外阅读,现在进行时
我曾给学生算过一笔账:每天拿出十分钟时间,一周可以读一本杂志;把读杂志当作休闲消遣,将会有意外收获。多读些课外书,既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又开阔了眼界,还能升华精神,客观上也提高了阅读品位和能力,还有益于自己的写作,何乐而不为呢?
高三时间紧,读大部头不现实,读些短小精悍的文章,积少成多,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推荐报刊:《读者》《青年文摘》《散文》《杂文选刊》《南方周末》《今晚报·副刊》等。
必做作业:剪报――选择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较强的杂文、散文、随笔,写100字左右的评论,每周一篇;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剪报印发,“资源共享”“奇文共欣赏”,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评析。
看电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很多节目的信息量都很大,“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平时多看看,既是休息,又获取了很多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时代感特别强,如果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既丰富又鲜活。举个例子。有一期访谈节目,话题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其中有三个典型材料:《今天》报刊登的《大学语文批判》里提到的一个在报社实习的中文专业大四学生,写了一篇不到300字的新闻稿里,竟有7处语病;在中国举办的一个国际中国史研讨会,居然只把英语作为惟一的会议语言,而与会者大多外华人;丁肇中先生在197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坚持用汉语致辞。加上主持人和嘉宾的理性而深刻的分析,这一期节目让观众收获多多。
3.应试训练,求精求实
我给学生订的复习资料只有一本《十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选择其中的典型试题,认真研究试题,深入挖掘试题的可利用价值,找准知识点、能力点、扩展点,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力求实效。
例1.诗歌鉴赏题分两步:①着眼于对作品的“原生态”阅读过程②训练答题的规范,在准确、精炼上下功夫(那些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其实是很好的示范)。
如2000年高考诗歌鉴赏,“材料”是南宋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语言理解上没什么障碍,四句诗,起承转合自然严谨。但若真正把这首诗的味道品出来,必须注意几点:①从题目与诗句看是诗人约朋友来下棋,而朋友却爽约过了半夜也没有到;②要学会想象与联想,对诗的“空白”进行填充。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读懂了,不管怎么设题都能应对自如。教师可从不同角度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笔答”,教师巡回、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指导。
例2.阅读题的目的有三:积累相关材料,学会分析鉴赏,训练答题规范。如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一般属人物传记,其中很多是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其人格、行事都很有个性特点,很多材料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阅读时要按照阅读规律进行,在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前提下,对人物的言行与品格、对作者的观点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段做了如上比较透彻的“X”光式的解剖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镜,激活自己的知识积累,培养精确答题意识。
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搞透”,不放过难点尤其是一些很有价值的难点。2002年文言文阅读节选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文字。文段主要表现李广的勇敢善战、关爱士卒、勇于负责的品德。其中有一个难点,因为没有向导迷路了,李广的部下有的没能按约定时间到达制定地点。对此,李广承担了全部责任,并“引刀自刭”。这点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其实这涉及到当然人的荣辱观念,联系司马迁《抱任安书》对自己受审受刑情景与心态的描述,就不难理解李广的“自刭”,是以死而保全自己的尊严,宁死而不受“刀笔小吏的羞辱”。引导学生作如上分析,实际上是训练学生以历史的观点解读古人,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分析,应用到写作中,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选文大都是很经典的佳作。读这些文章,除了能获取知识、思想方面的收益外,还可以揣摩借鉴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的优点,提升自己习作的“包装”品位。
2003年高考选的出柯灵的《乡土情结》。文章首段点题,指出乡土情结飞越时空,不会褪色;末段指出在科技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方文化加快融合的背景下,乡土情结也不会因此而消失。首尾呼应且有意义的递进。文中从三个方面写“乡土情结”:乡土给人们打下了童年的烙印,少小离家的游子心中乡土的梦,炎黄子孙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从“内涵”分析,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将乡土情结上升到国家民族情感,深化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是很典型的散文写法,如果做阅读题的时候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品读文章的习惯与能力,既能提高阅读题的“命中率”和“得分率”,还能强化写作“篇”的意识,可以说“一箭双雕”“一举多得”呀!
应试复习不能贪多贪快,有的时候,一道练习,一篇文章,教师还没有琢磨透便仓促上阵,对照答案照本宣科,有速度有数量,未必能有理想的效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雨过地皮湿,禁得住雨后太阳的曝晒么?
高三的语文课,同样应上出“语文”的味道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