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活用”的困惑与探讨

作者:湖北 熊明楚|  时间:2005/8/20 17:59: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3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
  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用词现象,这只是现代人读文言时的理解活了,该称之为"活解",而非古人的"活用"。上述引文中的后一句说得不错:"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实际上承认了古人对这类词的用法是一种常态而非权宜之计的变态(即"活用")。既然古人对此类词的用法是常态,我们又怎能把古人的这种用法说成是"活用"呢?
  二、关于"词的活用"的原因
  《词的活用》中这样解释活用的原因:"起因是那时候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这从广义上说是对的,但一经考查,都并不尽然。即以该文中选例来说。"左右欲刃相如"中"刃"是"杀"的意思,活用了,而更早的文句"义不杀少而杀众"中就已有了"杀"字,并非词汇不丰富、句法不严格而活用(这里的活用中含一种修辞作用,又当别论)。同样,"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应是名词性的"至者",作者不用"至者"而使"至"活用了,而更早的"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都是动词后带了"者"构成名词性结构的。"与臣而将四矣"本也可说成"与臣而将为四者矣";同一篇《鸿门宴》的前后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琴。""赵王鼓瑟。""鼓瑟"即"奏瑟","鼓"当然也并非当时没有"奏"字而"活用"的。
  以上"活用"的例子"在文言中......是很普遍的",这便足以证明"那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而致古人活用其词的说法是不一定合乎实际的。究其原因,恐怕也只能说古代这些词具备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活用了的那种词性,因而能那么用,是那么用,大家当时都那么用而已。
  三、如何更简捷地理解和翻译活用的词
  在《词的活用》一文中,编者实际上是用现代汉语语法去套古汉语,凡与现代汉语不合的统称为"活用"。那么,为什么不能取消"活用"说,直接用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去解释它,从而更直观更便捷呢?对这个问题,我作了如下的探索:
  1.原则:词不离句。
  要求:信、达、雅。
  此原则要求是译释的前提条件。
  2.定位法。是指古汉语中的那个词对译时处在现代汉语的什么位置,就将其定性为什么,再采用"达"(通顺畅达)的译法。
  (1)在主语的位置上。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下幽晦以多雨。
  以上二例的"忠""贤""下"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主语通常只能由名词或代词充当,所以判断以上三词在这里是名词,分别把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忠臣""贤士""山下"就可以了。
  (2)在谓语的位置上。
  例:与臣而将四矣。
  成以其小,劣之。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以上第一句"与臣",介宾词组,"而",连词,"将",副词,句中无谓语,而一个主语已承前省的句子中是不可能没有谓语的,再联系语境,可判定"四"是谓语动词,译作"成为四个人"。二、三两句"劣""客"同样处在谓语位置上,就属谓语动词,根据"达"的要求,译为"以为劣弱不中用""把他当客对待"(后句也可译为"齐桓公客气地对待他")。
  再说"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及其谓动词翻译。
  我以为这样的分类太细,太烦琐,人为地造成了学习古文者的困难。试再举二例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词的活用》一文把前一句作"使动用法"的例子,说"急"是"使臣着急",这显然是为了迁就理论而削足适履。试想,当时蔺相如在秦廷之上怒斥秦王,宣言要"头今与璧俱碎于柱",言辞该是十分激愤的了,而译句"使臣着急"却是十分软弱无力的。显然,"急"译成"逼迫"才更符合蔺相如激愤指斥的口吻气势,只是一旦译作"逼迫"也就不再是"使动用法"了。同样,"春风又绿江南岸"将"绿"译成"吹绿"岂不比编者所译"使江南岸返绿"更能有力地表现春风的神奇功力!而如前所述,"齐桓公客之"的"客"不作意动处理,译作"客气地对待"更合理更畅达。
  显然,在上述"活用"理论的束缚下,译者只能将语言原本灵活达意、多方式达意的生动灵气变成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成为阅读理解及翻译文言的桎梏。
  (3)在宾语的位置上。
  例:与苍梧太守有旧。
  义不杀少而杀众。
  这两个句子中的"旧""少""众"都紧跟在谓语动词后,分别受"有"和"杀"的支配,应是名词宾语,根据语境,易判定为"旧交""少数人""多数人"。
  (4)在状语位置上。
  例:有狼当道,人立而泣。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第一句全句陈述"狼"怎么样,后一分句"立"是谓语动词,谓语动词前主语后的部分是句子的状语,"人"正处在状语的位置上。同理可推后一句"箕畚"也处在状语位置上。可根据"达"的原则即联系上下文译作状语"像人样""对箕畚"。
  以上方法避免了运用"活用"理论出现的繁难和尴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我的方法较之"活用"说易懂易掌握,从而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