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江苏卷2004年作文题目的八点批判
下面是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第一, 混淆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界限。
今年的江苏作文依然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应该以话题写作的方向,材料在话题作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启迪作用,有人称为“由头”,那么学生可以看材料,也可以不看,只要围绕话题来作文即可,材料不应该对话题有限制作用!
鉴于此,来自《扬子晚报》(04年6月16日A8)所透露的评分标准:一是只是很表象地写灵动或沉稳,可以拿到42分。二是在描写、阐述灵动、沉稳中谈到山水,并有所深入,比如有所感触、议论、抒情等,可以拿到46分左右。三是最高层次,文章已涉及到“然而”后的转折意思,有思辨的意味,谈及到“变”与“不变”、“动”和“静”、“一面”和“多面”等辩证关系。不过,不能写成“正”与“反”、“内”与“外”的关系。达到这一层次,可以拿到50分以上。其中所谓的“高层次”的标准,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单从作文的几点要求中,怎么能够看出来?明显的是受材料的限制。
第二, 徘徊在人文与思辩的边缘。
应该说,今年的江苏作文考题注重了人文内涵,“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是永恒的话题,“仁”与“智”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与孤立的。很敬佩命题者的苦心,打破了古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界限,用一种动静结合的观念连缀了两者——“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材料自身内涵的内敛性与深刻性,让我们的学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很快的悟出其中的深刻的哲理,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材料中不仅是“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存在辩证关系,而且水和山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水“灵动”而能保持“一片蔚蓝”,山“沉稳”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前者的辩证关系是水(也可以指性格水一样的人)与山(也可以指性格山一样的人)互补、相反相成;后者的辩证关系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总之,宏观关系(水与山)中又有微观关系(水自身的变与不变、山自身的变与不变)(见李仁甫《江苏作文命题:“画虎不成反类犬”》 http://www.eduol.com.cn/web-ia/bbs/dispbbs.asp?boardID=18&;ID=98659&page=1)。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水有灵动的特点,但也别忘了它也有单调的一面。山有沉稳的一面,但它也有变化的一面。于是,命题者的意图也就出来了,他们是想引导考生在看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如此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学生又如何体会得清?又如何能够考察出学生的思维水平?
至于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我个人以为材料的内涵已经脱离了学生的修养范围,如果让这些充满潮气的学生去体味与表达这充满哲学内涵的山水性情,委实是拿着大刀斫去了学生的本真与个性,一个个变成小“夫子”,在那里摇头晃脑的数说“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也!社会所赋予学生的时代特征,又如何体现?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当然一些优秀品德的质素(譬如:诚信、合作、创新、尊重……)自然需要承传,但是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可思考与必须接受、应该具备的观念与素养,而山水的性情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更别说还没有对人生有深入感悟的学生了。
所以,我个人以为,今年的江苏作文妄想在人文内涵与思辩色彩之间行走,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面面俱到等于一面不到,只能是在人文与思辩的边缘摇摆。
第三, 超离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上个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大讨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给每一位语文老师一个不小的震动。语文的改革行走方式一直很难明朗化,理论与实践严种脱离,人文性的呼号并不能改变语文的命运,学生在茫茫的题海中盲目穿行,无数宝贵的阅读时间与感悟生活的实践机会被巨大的升学压力扭曲与占领,学校不断的压缩语文那可怜的几个课时,非语文教师的班主任不住的提醒与“威吓”学生放弃课外阅读,家长们严格看管孩子,不允许他们私自踏入社会一步,把每一滴可能用的时间都用在课内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练习上,学生的精神领域的活源在哪里?学生的思考空间有多大?学生的真正的生活实践与体验哪里来?
只有唯一的语文课堂!然而,当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张旗鼓的张扬课堂改革的大旗,语文的世界显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活力,由此,带动了一大批的语文教师进行探索与追求,期求寻找到 “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朱永新语)“让语文回到本源,让语文回到心灵,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回到语文!”(李镇西语)可是,现实的追求总是那么让人迷惘,因为这洋溢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并不一定适合现实的应试教育的要求,在数字化的考分面前,语文的理论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招生压力,也逼使一部分学校改变管理策略,最大可能的压缩学生的课外活动与阅读时间,图书馆寂静了,操场荒芜了……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间徘徊,他们的思想深度会有多深?对于山水的理解能有多全面?高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的太难,等于没考,如果高考命题专门往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深度里钻,那又如何让我们这些一线语文教师找到工作的明确方向?
第四,考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尴尬与泪水。
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成为高考命题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今年江苏作文题会让人产生这样一个错觉:“这好像是南大或南师大作家专业班招生试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赛题吧?” (蔡明语)这个话题的内涵让学生来把握,考学生关于人的修养的理解与体验,的确有点勉为其难了,仁与智,学生理解的深度是不够的,写出好文实在太难……
应该说今年作文所供材料的语言因素是最好的,富有诗情画意,文学性很强。但作为作文的话题,只有在最能引发考生思考、联想、想象的情况下才是最好的,只有在既适合“才子”发挥又适合一般考生应付的情况下才是最好的。是一道好题,但不等于是一道好考题。命题人太不了解中学教学实际了,不了解我们的学生!很多学生告诉我,看着试题楞了半个小时才强行动笔,而且,写的过程中一点信心与把握都没有,有点像是在迷雾中绕圈子,男学生出考场后,尴尬的发愣,女学生只是悄悄的流泪,因为他们的水平难以发挥出来呀。2004年06月08日《金陵晚报》有这样一段事实陈述:鼓楼区的一位考生说,他审题和构思就花了40分钟,写得时候感觉有点涩,他的几位同学都觉得写得不太顺手。某校送考老师告诉记者,某考场20多名考生,超过半数的考生,交卷前10分钟,作文还没收尾。
我不知道假如命题人能够预见到考试过程中与考后会出现上述的的现象的话,还会不会执意用这样的考题来考学生?
第五,缺少明确的答题方向。
我以为,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缺少明确的答题方向,作文考题仅仅是要学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而其“要求”仅仅是“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这样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写出适合《扬子晚报》(04年6月16日A8)所透露的评分标准?更重要的是“[注意]”中的“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如何解读?我以为这句话有歧义,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是“山与水”,是“山的沉稳与灵动”,是“水的灵动与沉稳”,是“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是“山的灵动与水的沉稳”,是“山的沉稳与水的沉稳”,还是“水的灵动与山的灵动”?……不一而足。
这样的不明确的要求,学生自然会面对考题发愣,难以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如果江苏的作文考题像浙江的一样,在“[注意]”前面加上“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者加上“依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体现材料思想文章”之类的话,就明确的多了。
第六,违背了考前的命题承诺。
来自《扬子晚报》的消息:我省将按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切实做好命题工作,保持命题工作的连续性、科学性,全力实现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消息出来后,不少专家进行解读,认为今年江苏的考题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要体现与去年高考的“连续性”,从而实现所谓的“平稳过度”。有人还直言不讳的讲:今年高考命题没有什么信息,如果有信息,那就是去年的全国高考题。
如果没有这些来自上层(http://www.xsedu.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91)的言论,我们的高考复习会更加开放一些。我不明白,今年江苏的作文题,是怎么“平稳过度”的?如何能够看出“保持命题工作的连续性”?
综观十几家的自主命题的话题作文,全国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上海等地区用),北京的“包容”,上海的“忙”……真正的保持了“稳定性”;而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广东的“语言与沟通”,天津的“材与非材”,辽宁的“自豪与平凡”,重庆的“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等省的作文题目体现了去年全国考题思辩性的特点,也是比较稳定的;而湖南的“家庭教育”,湖北“买镜”,福建的“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 基本上能够让“不会写的”有话可写,“会写的”能写的更好、更出众!
惟独江苏的话题让人难以琢磨,别说学生在考场上愣了半天,就是老师,想写出众,也得想上一段时间。无论是材料本身内涵的深刻与丰富性,还是要求的模糊性,都超离了考前官方所坚持的命题方向与原则!
谁来承担责任?苦的、哭的自然只有学生!
第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今年江苏的作文考题的共同的感受是太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有位网有直言道:“不管将来的人如何吹捧今年的高考作文,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样的作文太玄乎了,它让整天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如何下手?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么?有多少人能有那种思想深度?高考作文当真要开始走向新的“八股”?!”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叶老经过二十多年的思考与实践,阐明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现在有人喊出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应该成为是学生生活的延伸。可是,这些理论的美好光环,无法照亮现在语文教与学的暗淡的前程,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我们不能回避目前与问教学实践与理论的严重脱离的现况,学生的生活空间的狭小、思维空间的单调,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专家们,在命题时是否了解这些呢?
有位网友诙谐的说:“我知道命题的老师肯定是游过山玩过水,而且神游山水之中,对此深有感触的,但是还有许多学生除了在电视上偶尔看过外,并无太多感性认识,那么这道题目对很多农村的考生是否公平?”(王书月语)不论是城市与农村,有这些去过山水实际的生活感悟并不多见,那么,学生又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除了书本上那点可怜的关于“山水”的文章外,生活中又有多少真实的山水?
如此下去,要写出文章,只有臆造与拼凑!这与语文学习的方向同步吗?生活的本源在语文高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不知道今年的高考会有怎样的“美文”出现?又将如何去引导下一届学生去写作文?对高中的语文教学产生怎样的冲击?
第八,看上去很美丽,想说爱你不容易。
“见了江苏的高考题,有人套用了王朔的话来评价:看上去很美丽,想说爱你不容易。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很有诗意有很有哲理。可是用作高考题,确实让人感觉把考生都当成了大文豪,大思想家了。”(蔡明语)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定性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的作文高考怎么体现这一方向?我想,人文性该注重人的真实的情感,工具性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作用。不知道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的方向是什么?能考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操作语言的能力吗?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情感如何表达?学生的语言水平如何表现?
华丽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的确是“看上去很美丽”,可是换来的不是成功欢呼与齐鸣的礼炮。留存在2004年的考场上的无数学生的眼泪与尴尬,已经被考后的轻松与欢娱所瓦解,可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无法掩饰与化解自己心中块垒,在考场的硝烟散尽之后,一声沉沉的叹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