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话题作文解析:出题仍稳定,解题重辩证
从刚出考场的考生口中得知,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猛一听,今年这题还真是出乎意料,网上一查,果真是怨声载道。但高考毕竟是高考,它需要人们的深入思考,理智推敲,哪能搭眼一看,不知所云,就头脑发晕,大骂一通呢?那让以后的高三毕业生如何面对这不因你骂而改变的高考呢?总得给刚出考场的考生和以后的学子一些信心和希望吧?
“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这一话题,其实稍加推想,也不是什么很新鲜的题。
首先,它是继2003年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后而出的又一个双概念作文题。继续保持了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命题的稳定性,其实写作这类作文时需要把握的环节,也都在平时老师的掌控之中。
一是注意这里面的限制性与公平性。“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这一话题限制性很大,考生如果只是写“出乎意料”或“与情理之中”都不行,应将二者联系起来,并且突出二者间的关系。加大限制性,有利于考查考生审题立意能力,也有利于尽可能的避免猜题押题,这对那些企图凭死记几篇范文来侥幸取得高分的考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这也必将提高今年高考作文评分的区分度,这对保证高考作文在选拔人才中的公平公正性大有益处。而强化话题作文的审题也早已引起了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是注意现实性与思辨性。 近几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由于一味强调扩大考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再加上“三自”政策,尽管每年也都出现了一批优秀作文,但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中学生认知事物、思考生活的能力。现高中语文教材写作训练一开始就提出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今年的考题,同样仍在体现对考生如何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的考查,切合新大纲的要求。另外,此话题同样富有哲理意味,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就更需要考生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求知,还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中学生应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从生活现象中作出人生价值取向。如果考生平时没有养成积极思考生活的习惯,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思辨性极强的这一话题给以正确的理解,从而确定立意的角度。当然,这同时也加大了这一话题写作的难度。
其次,解此题的切入点在哪里,考生如何最快解题。一句话“扣住量变质变,把握辩证思维”。一切出乎意料的东西应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一种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的前因——量变,往往因其不起眼或人们的全情投入而让人忽视。一切那“情理之中”就是一个量的累积,累积的必然结果就是“出乎意料”。所以是“出乎意料”但有其情理;而“情理之中”的事又皆因人们的忽略而最终“出乎意料”。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有太多的不可预料,但每一种不可预料,细究起来皆有情理,只是平时无意罢了。这就需要考生正确对待生活,而不是动不动怨天尤人或窃喜幸运。
其实我们所熟知的王国维的“三境界”,不也是这样一个理么?其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人们学习要在逆境中奋发起来,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即使遇到西风落叶,万木凋零的境地,也要高楼望远,看到自己要走的路是很长的,决不能因一时的困境,而放弃远大的目标。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人们在学习中要下功夫,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纵使身体消瘦了,面色憔悴了,也不后悔,也要坚持下去。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人们在书山学海中,不畏艰险地攀登,不畏困难地跋涉,终于功到自然成,达到了目标,这就好比那在元宵灯会,万头攒动的人丛中找人一样,是不容易,千百回可能都没找到人影,可是只要坚持找下去,猛然回首,可能就在那灯火阑珊处看到你要找的人了。
而这里“出乎意料”的不正是那“蓦然回首”的惊喜吗?而这“情理之中”的不正是王国给刻意讲的前两个“境界”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岂不也是同理?
另外所谓学习上的厚积薄发不也正是此理吗?不怨天不尤人,埋头苦干,不问收获,有朝一日,蓦然回首,我们已在成功的怀抱。
我们常常会被我们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吓了一跳,那是因为我们只在努力,并未刻意求得收获。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枊枊成阴”不也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注解么?
当然,一篇应试作文能拿得高分,还有其它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诸如书写、文采、构思、素材等方方面面,在此不再多谈。
下面是一篇对此话题所临时写就的下水文,可作参考:
那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很多很多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滋味。这种特别的滋味我称之幸福。
有一个周末的晚上,爸妈都睡了。我独自在我的房间,听着《高山流水》,嚼着唐诗宋词,这是我周末特有的生活。无计时之烦忧,无作业之劳形,寸毫漫抹,琴声悠悠,夜风飒爽,月润流明,不觉口占一诗:“丝帘飞动清风舞,寸毫漫抹书香飘,琴韵月明无人管,我自清辉任——逍——遥——。”
吟罢还没来得及细品,“哇——”我突然大叫一声,“我是谁?我是我么?我是李白?我是苏轼?”又突听门外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咚咚咚的咂门声“孩子——你咋了,你别吓妈妈呀,半夜不睡觉,你喊什么呀?”坏了,我妈以为我神经了。
我把我妈幸福地吓了一大跳,我也被我自己幸福地吓了一大跳。是全心地投入,是投入时的不求回报,是长期的积累,是积累出的意外。这是一种特别的滋味,这种滋味我称之幸福。
不知哪位高人这样说过: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之中寻出快乐。
想着那李白苏轼,多少精美的乐章,不都是长期对世事的感知,对文学的品悟,才有那随意的挥洒,便成为人间的惊喜?很感慨那句评价:李白绣口一出,便是半个盛唐。这人间的惊喜,那半个盛唐,不都出于为人不易知的情理?对先人对今人,不都是幸福的意外,不都有深沉的因缘?
一直诧异万能的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执着地忠于一个混蛋皇帝,他真的愚么?那份对忠诚的全力投入对他来说才是最大的幸福啊!一直诧异诗情满怀的海子为何要年纪轻轻而卧轨自杀,他真的神经质吗?那份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想望对他来说才是最大的安慰啊!
一切的意料之外,无不是或悲或喜,而这意料之外的背后,又何尝不是隐藏着或喜或悲的情理?那种情理便是一种长期的积累,是一种抽象的累积,由之释放而出的就是那出乎意外。这种意外,不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失望痛苦时上帝的手指,是一种厚积薄发无人知的亮光,是一种蓦然回首悄然成的意韵。
我常常非常珍惜我生活中的各种出乎意外,那是一种全情投入不求回报的美,是平淡生活中不平淡的波,是一种生活中很特别的滋味,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