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误区的三类“时尚”语文

作者:南宁二十一中:周老强|  时间:2005/9/21 13:56: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1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多质性的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经过一波又一波教改大潮的洗礼,正在继承中走向创新,在告别过去中走向新的超越。步入新世纪,适逢新课改,与时俱进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时尚语文”在吸引众人“眼球”的同时,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迷惘与深深的
  “时尚”之一:多媒体“包装”多起来
  [案例]:某老师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整堂课,黑板上“三无”(无课题、无作者姓名、无板书),电脑课件中全世界有:诗歌范读录音、诗配画(根据每一句诗内容设置的相应动感画面)、诗句译文、解读程式结构图等。教师鼠标点点,轻松惬意;学生眼睛翻翻,恍若看戏。
  [剖析]: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合理运用好它,能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形式地传输给学生,大大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渠道,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让多媒体走开,但是,若过分依赖它,滥用它,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黑板上不着一字,学生哪能尽得风流?听、观媒体音、画,又岂能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鉴于此,在实际使用时,要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要注意适时适宜,恰到好处;二是要注意课件演示与教师讲解点拨结合;三是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使学生获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时尚”之二:“学生秀”热闹多起来
  [案例]:某老师执教《斑羚飞渡》一文,只用了1/3时间读、析文本,其余大量时间都花在学生活动上:让学生戴上羚羊头饰演童话剧,分正反方辩论,借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请学生分别假扮主持人、狩猎队长,搞采访,谈体会。课堂中充满了掌声、笑声,热闹非凡,教室似乎成了舞台和演播厅。
  [剖析]: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科学合理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过分追求活动形式上的热闹,必然淡化对文本中字、词、句、篇的感悟、领会,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文本主体的忽略。其次,阅读课应有较多的“安静”,“散乱的活跃”不利于阅读。另外,“阅读表演秀”只有少数优生或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在参与,大多数学生被冷在一旁看热闹,这是对多数学生主体的藐视。所以,“读不够,戏来凑”这股风应慎刮。
  “时尚”之三:“违理念”点缀多起来
  [案例]:某老师执教《怀疑与学问》,上课伊始,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探究卡”,让他们将自己最想探究的总是写下来。在后继“讲授式样 ”教学当中,先后四次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诸如“课文中的论点是什么?举例论证有何作用?”等问题,课堂满是“热烈的讨论”以及组长的“交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未说一个“不”字,“很好”、“你真棒”这类表扬语不离口。
  [剖析]: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师心”,我们的课堂有了新的“面貌”,但这种新“面貌”呈现出的大多是一种理念实施形式化倾向。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异化。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质是给学生穿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鞋”,走接受式学习的“老路”。二是表扬的滥用。不管怎么答,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这种肤浅且毫无针对性的表扬,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造成上述“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理念的浅层次理解、违理念操作。
  “时尚语文”是“前课改时期”(指基于观念层面的课改时期)教师浮躁心态的反映。兼容并收的语文本不应拒绝“时尚”的东西,但如果这种“时尚”使姓“语”名“文”的这一母语学科“找不着北”,或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甚而影响学生语感习得、能力发展、素养提高,那这种“时尚”不沾也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