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和谐与杂学
诗歌和谐
中国古代儒家讲究中庸正道,道家追求阴阳调和,从美学上说就是主张和谐的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写景状物的诗歌中体现明显,诗人运用对比或映衬的手法将对立或相反的事、物、景、情、理有机而又和谐地结合在同一篇诗歌中达到美的境界。现举例说明。
一、动静结合
这是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段,分两种情况。
一是景物运动与否,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其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烟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从而借古讽今:朝代的兴衰更迭,昭示着崇拜佛教非立国之本,兴国之要。
二是景物发声与否,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给人以悠远寂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以动形静。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衬托出山间的幽静。这与我们平时说的“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四周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是一致的。
二、刚柔结合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故国依傍的群山与空城拒绝的潮水,一刚一柔,寂寞冷清的现实,在刚柔中暗示着石头城已逝的繁华。
三、远近结合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站在窗前,极目远眺,西岭积雪仍千载如斯;徜徉门前,触目所及,东吴兰舟可万里畅游。一远一近,将江山之丽,山河之美,家居之秀,心境之悠,有机而合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上下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这一句对仗即工,画面又美,色调柔和淡雅,层次远近分明,一上一下,一远一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五、冷暖色调结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上句写莲叶接天,绿意无穷,极言绿色;下句写荷花红艳,兼之朝阳掩映,极言红意。色调鲜明,和谐统一,极具美感。
六、曲直结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一句历来值得称道:大漠平阔浩瀚,长河曲折蜿蜒;孤烟笔直而上,落日浑圆西边。此中几何构图之和谐,几乎就是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典范构思;表达意境之壮阔,豪放诗人也不过如此。
也许大家已经看出,诗歌中的和谐不是孤立的一种,而是综合多种艺术手法的表现。
诗歌杂学
诗歌作为语文四种体裁之一,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的重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极大作用。如何学习诗歌,并将其与现实高节奏高科技的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结合,是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教授《兵车行》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诗歌与影视脚本联姻的办法,将学习诗歌变为欣赏诗歌,效果很好。
首先,发给学生有关杜甫的材料,结合学生学过的杜甫的知识,了解杜甫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影响,理解杜甫的思想倾向及理想,感悟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让学生收集《石壕吏》、《前出塞》等体现杜甫反对不义战争主题的诗歌,分组探究研讨,从感性上体味《兵车行》的主题思想。由于学生对杜甫的认识较深,这一环节相对容易。
其次,提出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在一系列常规教学过后,我让学生写影视脚本,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往欣赏电影电视只知道看剧情,瞧热闹的同学也开始认真地回忆自己所看过的电影电视的剧情画面音乐等内容。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处处皆有学问”的道理,深刻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意义。学生结合诗歌中的内容,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 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相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杜甫所见的情景。从这一练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杜诗的一种自我理解与自我欣赏。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钻进象牙塔弄学问,去研究“回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东西,是误人。语文就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附:《兵车行》诗歌意境的画面解析(第一段)
云层翻滚,一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镜头摇下,高山壁立千尺陡峭险怪。《兵车行》三个字(横行楷书)从屏幕左侧缓缓滑过,消失在右侧。然后从左侧出现,改为竖行行书的《兵车行》及全文。音乐伴奏为觱篥独奏,哀怨而又高亢,呜咽中带着激愤。全诗缓缓而过。
特写:一只车轮滚滚而行,扬起漫漫灰尘,车轮声,脚步声,马蹄声,战马嘶鸣声,兵器碰撞声,与哗啦的铠甲声交织在一起。镜头拉出,出现一幅出征场面,军兵腰悬弓箭,手拿各种各样的兵器,一脸愁苦地走在大路上,将官骑着高头大马,不时挥舞皮鞭驱赶士兵。远望队伍,似乎看不到头,只见旌旗蔽日,在因尘土满天而暗得发红的日色照耀下,显得怪异不堪。声音由强渐弱,沉郁顿挫的画外音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队伍走到一座桥边,送别的百姓(尽是老弱妇孺)站在桥边,挡在桥头,哭哭啼啼地嚷着跑上前去拉着各自的亲人,一时间哭声震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