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简析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是在遵循历年来“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命题原则的基础上,变数最大的一张卷。其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试卷长度有所缩短,思维含量明显增加。全卷题目从去年的25道题减为今年的21道题,主要表现为Ⅰ卷选择题由14道题变成了10道题。分值也相应地由42分减少到30分,主观题分值由108分增长到120分。近几年一直作为必考内容的一些常规题目,如读音辨析、词语选用、文言实词辨误、现代文阅读“双选”等,今年第一次在高考中“下岗”。但一些能够测试考生学科综合素养、思维含量较高的试题,反而加大了比重,如文言文的翻译、诗歌的鉴赏等。
二、稳中求变变而不怪,变中求新新而不偏。历年来,第六大题的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考查一直是题型变革的“重头戏”,今年这3道小题仍以创新的面目出现,无论是18题的“提取信息写关键词”,19题的“为主题班会拟宣传语”,还是20题的“代他人写请柬”,都令人耳目一新。这几道题跳出了过去那种僵化的“变换、模仿、修改、概括”的老框子,让试题情境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这种“变数题”却又变而不怪,新而不偏,“拟宣传语”能看到2004年“对联题”的影子;“写请柬”,通过对常见应用文的考查,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特点。
三、作文命题立足平实,贴近生活贴近自己。今年的作文命题,话题的引出没有过多的导引与限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征。这一极具思辨性色彩的话题,使考生审题立意的辐射面更贴近生活,贴近自己,有利于引导学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
由以上的高考变化趋势不难看出,语文的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个性化的要求已充分占领高考阵地。05年的语文高考,终于让众多语文教师和考生见到了脱离了原始说教的命题框架。
“文没法教了,语文老师没法当了,高考语文太没准头了。”考后沧州一位同学打来电话,发此牢骚。但也正如今年的作文题目般“出人意料”,但同样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诸多变化,我们高三语文组早已经未雨绸缪,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落实于教与学。
比如今年考纲将文学常识上的※号去掉,意味着该考点可能会进入命题范围。只是可能,又因为今年是去掉※号的第一年,文学常识考试命题不会很难,命题以结合文学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文学常识复习不宜太深、太宽。以学生的初始积累为主,辅助兴趣记忆,教师没有盲目集中大量精力去应对这或然的东西。果不其然,高考试卷中对此部分内容并未涉及。
再如《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出炉”后,我们组全体老师认真研究,与去年的《考试大纲》仔细对比,认为最大变化为语文考试大纲取消题型在试卷中所占分值的限定。2004年大纲限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9题,30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26分;现代文阅读,8题,30分;写作,1题,60分。今年则取消此限定。我们的预见性分析是:试卷结构要完全放开,不再对各类题型所占分数比例和难度分布进行限制,为各自主命题省、市留出充分自主权。全国卷在稳定的基础上,肯定也会有极大程度上的改变。因此我们的备考也不刻板
我们捕捉到了全国大联考和石家庄一模试题都同时舍弃了对标点符号的独立考察。我们也敏感地觉察到湖南师大附中模拟试题在所有的各地模拟试题中是唯一一套大胆地将前六道改为四道,将社科文一贯的四道改为三道的与众不同的一套。当时我们认真分析对待。现在看来和高考题型吻合。文言文裴侠篇我们所定资料有原文,并且是我们组精讲篇目。
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没有给冀中的老师和学生过多的意料之外。
冷静思考,高考语文对考生素质和能力考察的这种无方向性恰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对高考方向的把握不是临考前对高考试题的猜测和运气,不是高三下半学期的思路与方法的指导,甚至不是整个高三学年的规范与训练。整个高中阶段对此责无旁贷。因为现在的语文不是记一记,背一背,然后熟练各种题型就能解决的了,语文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至少三年的熏陶与潜移默化。
高考的不可琢磨源于很多人对高考的过分猜测,扑朔迷离不是高考的本性。我们的备考也没必要过分地在形式上费尽心思,作为一名高三教师帮助学生备考,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我们能力的培养应对形式的改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