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应解释为“几”或“许多”

作者:张家港市第四中学 司虎亮 何 皓|  时间:2005/9/24 7:37: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7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273页,《愚公移山》一文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荷担者三夫”注释为“(能)挑担的三个人”。确切的说“三”解释为“三个”,我们认为教科书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不合古人对“三”的使用习惯。
  “三”是个数词,它可以是一个确数,除表示确切的一个序数外,还可以与一些量词组合,表示一个确切的数量关系:例:三个(人),三辆(车)等。但古人又很普遍地把它用作为一个表示“几”的多数的概数,例:《论语六则》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把它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捕蛇者说》一文中“三虫”,教科书把它注释为“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再如:“三令五申”、“三番五次”等词中,的“三”均指“多次”或“许多”的意思。一些工具书又是怎样对“三”解释的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三”解释的第二是“再三,多次。战国策.赵国策》‘鲁仲让者三’,(注意)古代汉语里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古代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泛指多数或多次”。如:举一反三,《清汪中述释三九》:‘因而生人措辞,凡一所不尽者则得之三,以见其多’。《诗.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论语.公冶长》:‘季之子三思,而后行’刘实南正义:‘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康熙字典》中解释“《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语》‘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群。’”我们再从一些字的造字方法来看,例:“森”“淼”“磊”等字,这些字应用了会意的方法,把三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木”、“水”、“石”凑在一起,表示有许许多多的木、水、石的一个新字。造这些字时均发挥了“三”表示“许多”的功能。
  再何况愚公已“年且九十”,在古时候人们信奉的是多子多福,愚公一定是儿孙满堂,他肯定是几世同堂,在他的膝下能挑担的儿孙怎么会只有三个人呢?愚公面对着“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又怎能只率三个人去搬运这么多的土石呢?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愚公未免真的太“愚”了。
  总之,《愚公移山》一文中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的“三夫”应理解为“几个人”,“三”应解释为“几个”或“许多”。
  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