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课现象的动因、负面性及对策

作者:大新东门职中:黄新伟  时间:2005/9/27 21:09: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61
  引子——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
  一堂课,就是一幕剧,作为导演的教师,要导演好这幕剧,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不拖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师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提前结束授课,不拖课”[1]已成为国内学者、老师们课堂教学评价的共识。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能自始至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相反,因为教育教学方面的考核与教师工作压力加大,拖课现象倒是比比皆是。为此,我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调查,一方面,借助网络,在教育在线(http://www.eduol.com.cn)的理科教育论坛上发出了“老师为什么拖课?”帖子,具体内容如下:
  老师为什么拖课?
  拖课,小而言之违反作息时间,大而言之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拖课的老师可能是出于“好心”,实质上是没有为学生着想,课间吸有十分钟,学生不但要休息,还要上厕所……
  拖课的老师们都知道拖课不好,不但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下节课,而且效果也不好(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听),可能还会被学校领导批评。
  可为什么还要拖呢?能不能不拖课呢?怎样才能不拖课呢?……
  请大家谈谈看法。
  我们的帖子发出后,在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有近200人参与讨论,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本校组织召开教师沙龙,广泛听取收集参与讲座的校领导与教师的意见。其次,又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据我们统计来看,95%的学生反对任何形式的拖课现象,另外5%的同学认为,老师可偶尔拖课。
  动因——简单下面的复杂
  那么拖课现象的真正动因何在?从讨论与调查情况分析看来,其简单现象下隐藏着不简单的动因,主要以下几方面:
  其一,源于失误
  这主要是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堂课的时间设计、重难点设计、程序设计等多方面,如果不科学或错误,那么教学任务就无法按时完成,有的老师不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讲到哪儿是哪儿,一堂课要讲哪些内容不系统、不清晰,“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2]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的话,只得拖课。
  其二,源于干扰
  干扰的因素很多。正常环境的突然变化(强声、教室外多人超支等),学生违纪行为(如迟到,随便讲话、哗众取宠的小噱头等),都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干扰都是很短的,但是影响面却很大,特别是对教学进程的影响。老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有些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几次,会造成时间的流失,并使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只好拖课。
  其三,源于低效
  “可以说,目前中小学课堂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钻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魔圈’”[3]的确,一些教师课堂的时间调控能力不强,利用率低,语速不适中,表达不清晰,板书凌乱,语言缺少表现力与亲和力,课堂死水一潭,再加上教法陈旧、缺少创新性、角色转变滞后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师将发生一些历史性的变化(当然要在一个过程中完成),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育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师将伴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摘自《新课程标准解说》)可惜,一些教师并没有适应课程改革振奋方向,没有定位好自己课堂上的角色,低效地运作一堂课的内容,自然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便来拖课。
  其四,源于习惯
  凡事都会有一个习惯问题。在拖课管理不到位的学校,有的教师多次拖课,久而久之,渐成为一种习惯,他的人体生物钟不再把一堂课的授课的时间定为45分钟,而是46分钟……50分钟,甚至更长。
  其五,源于私心
  这种类型的教师还真不少。一些教师因为种种因素,教学任务未能按时完成,就来拖学生的休息时间。这其实是心理因素作怪,自以为拖到了时间,心里有了安慰,剩下的内容我对学生讲过了,并且还多讲了一些,甚至还认为不拖白不拖,不拖自己学科吃亏,全然不顾学生的休息与下面一课的上课。
  负面性——让人吃惊让人忧
  拖课似乎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追本溯源,通过我们的综合分析,归纳出其负面性主要有:
  其一,不尊重学生的“休息权”
  拖课,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没时间上厕所,无法利用课间调整自己的情绪与状态,身心更加疲惫,长此以往,身心健康怎么得到保证?追问一句:难道我们的教育发展,非得牺牲一代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吗?再说,那拖的几分钟又能有多大效果,为何不让学生出来多呼吸几分钟的新鲜空气。
  其二,干扰下一课的正常运作
  拖课,会直接影响到下一课的正常运作,一些学生会在匆忙中跑进教室,课堂乱糟糟的,还有一些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因为课间时间短,会一直坐在教室里,大脑昏昏然。从网上回复的帖子及我们调整讨论的情况看来,绝大多数教师对拖课很反感。试想一下,假如每一位老师都拖课,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结局?若不制止这种拖课现象,拖课的老师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侵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其三,不利于调适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位网友来帖介绍:最近我们学校有个班级的学生要求换某学科的老师,其中的一个理由就列出了该老师经常性拖课,学生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来我们就不喜欢她讲课,而每天又总拖课。”看来,拖课很不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教育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他们之间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4]“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拖课如此反感,自然也会反感拖课的老师了。
  其四,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
  拖课,会影响下一课的正常运作,下一课的老师自然有意见,偶尔为之,尚情有可原,次数多了,势必会加剧教师之间的矛盾,甚至会出现相互拖时间、争时间的不正常现象,最苦的还是学生,他们会无所适从,无法自主地直辖市所学的各个学科。
  对策——感性与理性共舞
  在讲座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有时,一些意外的干扰会造成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教师不得不拖,据此,他们认为拖课应适可而止,应该依具体情况而定。
  我们以为,意外的干扰的确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碰到此种情况,应通过以后的课补起来,而不应以之为拖课开绿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遵守作息制度是无条件的,我们坚决反对任何理由与任何形式的拖课行为。
  改变拖课现象的策略
  其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教师不拖课的内驱力
  学校可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了解拖课的动因及负面效应,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认识,营造出良好的不愿拖课的氛围,真正使教师意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靠的是教学效率,而不是拖延时间。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在给每个班上第一节课时就明确告诉他们,我保证不拖堂,如果拖堂了不会超过一分钟。”铃声结束时,我偶尔会说“对这个问题,请听下节课分解”,常常让学生在笑声中和“起立”声中说再见。但有时,也确实有学生说认为适当拖一点是可以的,但我解释说,遵守作息制度是无条件的。……有时学生听得很开心的时候会主动要求老师拖课,我通常也是打着哈哈走出去!
  其二,注重教研,加强合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应着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把名师、专家“请进来”,再让老师“走出”,参观、学习、进修、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加强合作,资源共享,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依靠群体力量,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其是否符合教学信息传播的原则,是否符合班级社会学的规律,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心理的原理,是否反映生理卫生学的要求。”细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时间安排与一定的教学艺术,这均做到位,教学工作会井然有序,自然不要拖课。
  其三,准时播放音乐,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乐声中下课
  学校可通过教室里的广播,在下课后半分钟内,准时播放一些轻音乐,或乐调舒缓优美的歌曲。这样,既能给拖课老师提个醒,也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情绪上的放松与调节。一些想拖课的教师,也无法再拖下去了。近日,深圳市罗湖翠园中学为了把休息时间还给同学们,减轻他们的负担,每当下课铃响,校园内就响起优美的世界名曲。这样,一贯拖堂的老师就只得“下台”了。这是该校为防止老师拖课采取的一个“软”措施。
  其四,加大检查力度,从严管理,这不仅仅是抓“拖课”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对作息制度的严格检查来促进所有教师精心备课,视效率如生命,科学高效的设计每一课的每一个环节,确立“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教学理念,绝不“拼”、“拖”学生的休息时间,形成良性的教学运行状态。
  同时,学校还须加大管理力度,采用多种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排除课堂教学的一切干扰因素,尽心竭力的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呼唤健康、有序、高效的绿色课堂
  教育家鲍尔曾对时间进行过简洁的概述:“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它可能而且确实是发生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瞬间的过程。”的确,时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价码很高的资源,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控制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自觉”流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利用每一分钟,这些都是解决因时间不够(问题没讲完)而拖课的良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健康、有序而高效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05.224.
  [2]哈尔拉莫夫.教育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49.
  [3]顾春.学校管理研究.知识出版社,1998.93.
  [4]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究,2002(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