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漫说

作者:天津宁河汉沽管理区第二中学 赵德广  时间:2005/9/28 18:56: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3
  人教实验版7-9年级语文课本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插图(这里只谈课文附的插图,不包括彩页和每单元后综合性学习及课本附录中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一起,图文并茂,翰墨生香,点缀的课本摇曳生姿,十分活泼好看。教了几册书下来,发现这些图也是水平良莠不齐,作用不一的。
  有些插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童趣》(七上21页)插图中“冲烟而飞鸣”的四只白鹤,姿态各异,舞姿曼妙,栩栩如生。而《竹影》(七下132页)中的几笔竹枝,几撇竹叶,萧萧疏疏中流动着中国画的神韵,不正印证着“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吗?从《浪之歌》的插图(八上77页)中你能感受到奔腾飞溅的浪花的快乐,从《木兰诗》(七下66页)的插图中前蹄腾空而起的战马身上你能看出木兰的勇敢,从《荒岛余生》的插图(七下177页)中鲁滨逊紧锁的眉头、凝神远望的眼神中你能看出他的坚忍和希望……
  有些课文辅以插图作资料用,使学生对与文章相关的一些东西(如作者、景致等)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如《〈论语〉十则》(七上45页)添了孔子像和《论语》书的插图,《化石吟》(七上81页)中多了几幅精美绝伦的化石图片。其它如雄伟的岳阳楼的阔大景象(《岳阳楼记》八上159页),泰戈尔(《泰戈尔》七上130页)和培根(《谈读书》九上117页)的画像,姿态曼妙的印度舞蹈(《观舞记》七下138页)。
  插图中画有很多人物。画人物便显出了画家对文中人物的把握及其画笔的表现力。有些插图的人物画得很传神。像《风筝》插图(七上114页)中弟弟望着天上飞的风筝拍手欢笑、手舞足蹈的样子;《吆喝》插图(八下143页)中卖馄饨的小贩大声吆喝时还将手笼到耳边似听回音,极富生活气息。我很欣赏《最后一课》中的一幅插图(七下52页)。教室里坐着各种各样的人,学生、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郝叟老头、工人、商人、家庭主妇……这些人衣着、相貌、年龄、身份、经历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眼睛。严肃、忧郁、专注,还充满了渴望、坚强和仇恨,从每一双似乎在凝视着前方的老师和黑板的眼睛中,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这些内心丰富的人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战线。还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插图(七下103页),它使我真正上了一堂探究课。五位外貌和性格迥异的大作家,被画家依据课文文字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动作、衣着、外貌与原文细节极为吻合。
  当然有些人物插图就画得没有这么成功了。比如《故乡》中的闰土(九上63页),没有将“苦”表现出来;《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画得像个衙内;特别是为《江城子》配的插图中的苏轼(九上207页),僵硬的脸,哪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神韵呢?尤其是一篇人物几乎个个面无表情,说这群意气风发去打猎的人是兵败被俘,也是丝毫不错的。
  如果上面所述算是瑕疵的话,那么有些文章中的插图却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公略举几例:
  ①《山市》中的插图(七上101页)不知道画的是哪幅幻景,肯定不是危楼,若是A.宫殿,那么图画中的屋脊、屋檐画得都是很平的,哪里有“飞甍”呢?并且其中还有城墙,那么当然是B.城郭了,但文中说:“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若”是看着像的意思,而插图中把人物、树叶都画出来了,未免太细了,哪里有“若”有意思呢?
  ②《木兰诗》(七下66页)插图中的战马画得很神骏,可惜的是这匹马前两蹄人立而起,而右后蹄却又已离地,这高难度的动作马不太为难了吗?
  ③《珍珠鸟》一文的插图(七下198页)构思得极为精妙,几方印章,古色古香的茶杯,砚台,将珍珠鸟烘托得极可爱,意境绝佳,但可惜的是图中的书是一本线装竖版的古书,情趣是出来了,可真实性未免就差一些。
  ④《俗世奇人》(八下159页)中画的泥人张与原文比较,错误有以下几处:
  A.泥人张捏泥人的手应在袖子里;B。海张五应该一脸狂气,而图中的海张五却笑得像个弥勒佛,“痞”劲没画出来;C。文中写了泥人张捏的海张五“大模大样的坐在那里”,而画出图来,不知道为什么让海张五立正了。
  ⑤《五柳先生传》(八下172页)中竹杆做把的锄看着比林黛玉身子还弱,不知能不能用它干活(当然人家是艺术吗!)
  ⑥历史书上都说了,陈胜起义时人们“袒右”,是袒露右臂,而《陈涉世家》(九上187页)的插图中偏让起义军人人都光着膀子,赤着上身,跟健美比赛似的。
  ⑦麦子怎么种?稍有点常识的都知道麦子是一行行、一垄垄种的,而《观刈麦》(九上215页)中的麦子根本不分垄,长得跟草甸似的,而且图中割麦子人割麦子时镰刀的姿势也不对呀,能割下麦子来吗?
  人教版书应该是精品,希望像以上的瑕疵少一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