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随文笔飞扬
作者:安徽省宿城一中 李李 时间:2005/10/10 17:53: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20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作为写作者,离开生活环境缺乏真实情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常有同学握笔凝神,半天写不出一个字,问其故,曰脑袋空空不知所措。更有同学抱怨,为什么非要逼我写作文呢?其实,这些同学太把作文当作文看了,写作文之前就端了一副要写作文的架子,似乎在宣告:我可要写作文了哦!于是,很多框框占领了思维空间,生怕写不好的顾虑扰乱着思路,如此,怎么能“顺理成章”呢?古人早就叮嘱我们“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抓住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落笔成文,就算不能妙笔生花至少也会有动人的真情。
有一个发生在法兰西的故事:一天屠夫要杀一头母牛,当屠夫牵着牛,举起刀刺向牛颈时,突然“扑通”一声,母牛跪下了,并且眼泪汪汪……屠夫疑惑,当解剖牛肚时,屠夫更是惊撼不已—— 一个小牛犊,在一瞬间随着母牛的死亡,还没出世就结束了生命……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母牛那神圣的一跪呢?那两泪纵横祈求生命的一跪是动物们的真情。
在寒冷冬日的下午,三岁的女儿兴奋地迎来刚刚下班的妈妈。看妈妈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她蹭到跟前,“妈妈,给我夹一块豆腐!”妈妈知道女儿已经吃过,就随意地夹了一块送到她嘴边,“啊,妈妈的筷子好温暖!”小女儿惊呼。一股暖流激荡在妈妈心间。她们都领略了真情——人间真情。
真情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关键是发现者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在纷纭的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在单调的旋律中踏出悦心的舞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在无情的岁月中淘出情感的真金。
每每想起李白,他那飘逸如仙的身影总会伴着两句吟唱萦绕在我心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李白在狂喜着高歌。得到皇上的传召,李白出川了,他兜留不住心底的喜悦,任笑声洒落江面,迎着太阳闪闪发光。另一诗句却充满愤恨与不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时,李白已深切地感受到京都的污浊官场的黑暗,他愤然抽身,还心灵以自由,大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着之可追”的洒脱与彻悟。李白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从来都是坦荡地正视自己的感情,因而,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飘然率真。
朱自清的《背影》可谓众所周知,文中没有浓墨渲染,只简单几笔勾勒,父亲的背影就定格在读者心中,那是天下人的父亲,父亲的背影里有着浓浓的不善言表的父爱,也有着子女们迟到的有些心酸的解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如是说。朱自清的至情至性使得《背影》不朽。
再看余光中先生在《日不落家》中的一段文字:
“在厦门街绿荫深邃的巷子里,我曾是这么一位顾盼自得的年轻爸爸,四个女婴先后裹着奶香的襁褓,投进我喜悦的怀抱。黑白分明,新造的灵瞳灼灼向我转来,定睛在我脸上,不移也不眨,凝神认真地读我,似乎有一点困惑。
‘好像不是那个(妈妈)呢,这个(男人)。’她用超语言的混沌意识在说我,而我,更逼近她的脸庞,用超语言的笑容向她示意:‘我不是别人,是你爸爸,爱你,也许比不上你妈妈周到,但不会比她少。’她用超经验的直觉将我的笑容解码,于是学起我来,忽然也笑了。这是父女间第一次相视而笑,像风吹水绽,自成涟漪,却不落言筌,不留痕迹。”
这段文字清新里透着逼人的喜悦,那是年轻爸爸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没有经历但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书写时,余先生的笔管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情——发自心底的爱女真情,他当是微笑着沉醉着写下这段文字的,因为我们读的时候是微笑着且沉醉着的。
还有史铁生,风华正茂时他突然失去双腿,原本千姿百态的生活空间一下子被限制到了轮椅上,他曾经想自杀而且无数次地自杀过,是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和她无所不在的监护使他活了下来,他开始写作,在这有限的活动范围之内,他写自我征服的心理历程,写母亲的焦虑与关爱,写少有人去的破败而又不乏生命力的地坛,写独到的生命感悟。史铁生以真情作墨,描摹一幅幅画面书写一页页人生。
写出真情之文,对于中学生朋友来讲也并非天大的难事,只要我们关注自己的青春留心自己的成长就足够了。换句话说,再多爱自己一点,多给自己留下一些可资回忆的往事,用细心和耐心采读青春。青春的成长中有亲人的呵护,有学业上的欢乐与忧愁,有友情的幸福和迷茫,有认识的提高与裂痛。飞速发展的社会千变万化的景象都有可能引起过我们的关注,哪怕是偶一驻足,这短暂的一瞥里也有智慧火花的闪烁。捕捉独到的见解,反视内心,相信属于“我”的才是最好的,让青春随文笔飞扬!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