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0/24 12:34: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74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惇、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沒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在苏轼留传下来的诗歌中,有几首咏桧诗,其中《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云: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其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在候潮门外的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诗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相对挺立,表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地耸入云天,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伸伸地扎入地下,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也是如此之直。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然而这样一首好诗,在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中,差一点让苏轼死于非命。关于这场文字狱,《宋史》和许多诗话、笔记中都有记述,而语焉甚详的则是宋人朋九万编撰的《东坡乌台诗案》和《眉山诗案广证》。元丰二年(1079),44岁的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到任不久,御史中丞李定和何正臣、舒等人就上章弹劾他,说他的到湖州谢表中有诽谤朝廷的词句。他们还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一百多首诗,肆意歪曲,罗织成罪。如“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需中”,是诬蔑青苗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取斥卤变桑田”,是反对水利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是攻击盐业法,等等。由于御史台众口一词,宋神宗命令御史派人把苏轼拘捕入京问罪。“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 宋神宗同意拘捕苏轼,本来是想把问题查清楚,但他没有想到主要问题则是李定这帮奸佞容不得正直的人。他们本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却在新法遭到非议之时联手将王安石排挤出京。这时王安石已经罢相三年,新法也已经变了味,完全成了李定等人用来打击异己的武器。而苏轼在地方任上,因法便民,政绩卓著。特别是在知徐州时,黄河决口,他亲率军民筑堤抗洪,保全了徐州。宋神宗通令嘉奖苏轼,说:“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东坡续集》卷十二《奖誉敕记》)这帮群小特别害怕宋神宗重用苏轼,对于已被收监的苏轼岂肯轻易放过。他们看出宋神宗没有严办苏轼的意思,终于使出了杀手锏。苏轼的咏桧诗中提到“蛰龙”,他们就在这两个字上大做文章。于是,和李定等人沆瀣一气而且更加阴险的副宰相王,极尽诬陷之能事对宋神宗说:“陛下飞龙在天,而轼求之地下之蛰龙;其不臣如此!”他满以为宋神宗一定龙颜大怒,苏轼一定人头落地。但他的歪曲太离奇牵强,宋神宗没有相信,并且说:“龙者非独人君,人臣也可以言龙也。”他还指出:“自古称龙者多也,如荀氏八龙(东汉荀淑八子皆贤,时谓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耶?” 御史台还不肯善罢甘休,又将苏轼转三司度支审问,想从经济上抓到苏轼什么把柄,但苏轼向来为官清廉,结果也毫无收获。于是,宋神宗下诏以黄州团练副使将苏轼贬往黄州。 苏轼在御史台的死囚牢里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司马光、苏辙等三十人也受到株连,苏轼的文章诗词被大量毁掉,“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凡是文字狱横行之日,即是文化惨遭浩劫之时。这是万古不废的历史教训。乌台诗案已经过了900多年,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是一首好诗。它希望人们:在明处要正直,在暗处也要正直,这是人的有价值的精神和品格。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