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低”才能引来“众和”
作者:泽州县李寨中学:郜素英 时间:2005/12/3 20:50: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2
有人说:做老师的,特别是语文老师,当然最好是才高八斗、能说会道的了,不然学生怎么会服你呢?这话当然没错,但不知诸位有没有细细想过:老师表现出的过人才艺,固然会引来学生的羡慕、敬佩,但学生在赞叹之余呢,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深深感叹吧!所谓“曲高和寡”是也!
课堂,理应是学生的,不应该是我们老师展露“锋芒”的舞台,所以,真正和谐课堂中的老师应该是低调的,是随和的,是谦逊的,甚至有时候,智力还可以“不如”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一展风采”的地方,让他们去显露“聪明伶俐”,去“能说会道”。
所以,为了课堂的真正“和谐”“民主”,我们应该:
一、要甘做“笨”老师
是“笨”老师,就不能“越俎代庖”。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或讲不明白时,教师不要“自作聪明”,惟恐学生回答不完整,迫不及待地补充学生的发言。如此,教师虽然使学生的思维完整了,但也完全替代了学生。这种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也未必有“好报”。所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一时的“短路”时,我们不妨仿效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来一个 “思考,思考,再思考”。
是“笨”老师,就得妙用“不耻下问”。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课文或语句,教师别忙着为学生“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应该把“皮球”踢给他们,名曰老师也不太理解,跟他们一块儿切磋。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一课时,就采用了“不耻下问”这一招,故意找出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向学生们“请教”。能为老师“解惑”,这对于学生来说可是个“扬眉吐气”的机会,要知道平时他们可只有“疑惑”的份啊!你说,这时候的他们能不“尽心尽力”地去“品”去“悟”吗?
看来,“大智若愚”者,乃真“智”也!
二、要惯为“懒”老师
有人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能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他们各有自己独特而又美丽的晶型,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意志去塑形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学生的身心是液体——压力过大,他便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撑破容器。那怎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塑造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呢?要我说啊,那得靠教师的“懒”!
“懒”老师,才会在课堂上“三缄其口”,做到不必讲的不讲,需要讲的精讲,把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跟文本“亲密接触”,让他们能进入“面壁三日,恍然大悟”“涵咏品味,豁然贯通”“得意忘言,妙然心悟”的境界,因为语文教学期待的就是那种“自然灵气,不思而至”“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思维睿智。我喜欢让学生在书本上写随笔、作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体会,或是自己由此及彼联想到的,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而我这个“第三者”还落个清闲,免了“涂抹星子乱飞”——吃力不讨好的繁琐分析。
“懒”老师,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动手,而自己却“坐享其成”。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计课堂练习;每学完一单元,我就让学生自出一张单元测试卷,把自己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逐一整理,出成一张试卷考考别人,形成了“自出、自考、自批”的惯例;语文实践活动,也是由学生们“一手操办”,我只是他们邀请的一位“嘉宾”……自然,这里得经过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缓慢过程。
但“懒”老师的“懒”不是懒散,它是“形懒而神不懒”、是能够换来学生“勤”的那种“懒”,所以说,要做懒老师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三、要学做“矮”老师
“矮”当然并不是指老师体形上的长短,而是指老师能否使自己变“矮”,是否拥有一颗童心,能否蹲下身来看学生?
但纵观现在的课堂,这样的“矮”老师屈指可数,相反,“高”老师却比比皆是。有一位教育专家就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今天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是颠倒的——站着的先生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地站着的,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的确,长久以来,我们坚持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做法:上课时,老师要站得高,前面还要有高高的讲台,这样上课才有气势有威严,才能居高临下雄视全班,总揽全局。其实,这样做,老师把自己装扮成严肃的布道者,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破坏了师生心理态势上的平等,给整个课堂设置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主宰者,学生在既定的“劣势”状态下,感到威严的存在,也就很难跟老师轻松平等地交流,以至于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有这样一个比喻,大人和孩子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隐蔽的存在。因此,教育孩子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言行,理解孩子的心理。作为孩子的领路人——老师,更要学会用孩子的哲学来对待他们,自然地引导他们从“海洋”走向“陆地”。
所以,真正能影响学生、“俘虏”学生的应该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是深入孩子们中间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予他们亲切的问候;是老师带着童心和爱心,带着理解和宽容,与学生作得心灵的互访;是师生敞开心扉,随时准备接纳对方,在愉悦情感的沐浴下,师生共同享受和创造学习的乐趣……
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拒绝师生之间的“距离美”,老师应该缩小自己的“心理年龄”,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融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共同行进在学习的阳光之路上。
教育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心灵震撼另一心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都甘愿做那棵树、那朵云、那个能震撼别人的心灵。也许到了那时——在我们放飞了心情,舒展了灵魂之后,再来看我们教育的天空,就会发现它原来是那么的蔚蓝,那么的和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