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言诵读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墩头中学 余春华  时间:2005/12/20 13:21: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5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的先人是十分注意诵读的,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诵读,可是,在当今中学语文课堂上诵读教学被讲解、分析所替代,以至人们把它淡忘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其特点,把握其流程,提高其效益,为我所用。
  一、诵读课有两个基本特点:
  1、核心是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同各民族视自己的共同语为习惯一样。
  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 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从这个基本特点出发,必须处理好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提倡理解记忆,但决不排斥机械记忆,后者是前者的补充。这样的补充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读一篇(段)文言文有个别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急于求懂。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再说,现在所学的文言课文都不算艰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即便存在着机械记忆,也不难转化为理解记忆。
  2、诵读是综合训练
  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一篇文章,取决于许多因素,所以诵读训练无疑是一种综合训练;在文言文诵读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
  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这就要求进行认读的训练。
  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为此,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这就包含着析义的训练。
  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要读出语势。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理路的分析。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自然,这些训练在诵读过程中所带给学生的大多偏于感性印象,例如语气和语势往往来自教师的领读领背。但有了这些感性的积累,再适当的讲一些文言常识,或做一点单项练习,学生的认识定能加深。教师应当善于将上述诸多训练统一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这是一种精巧的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学会它。
  二、诵读课的一般流程
  诵读课的一般流程是:诵读的准备——课堂诵读练习——课后巩固。兹分述以下:
  1、  诵读的准备
  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占用少量的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课前预习在诵读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拖延进度,影响课堂气氛。主要任务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题。
  课堂的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搞成固定不变的程式。
  2、课堂诵读练习
  应以中等记诵能力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诵读进程。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而以自读为主。诵读的指导可以穿插在学生诵读练习过程中进行。内容有:(1)扫清语言障碍,主要是解释个别难词难句;(2)正确地朗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3)点拨内容大意;(4)指出文章的理路。指导可以逐段进行,内容力求具体。指导也可以采取启发提问的方式。
  必须指出,教师的领读领背和随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对学生正确的朗读和读出语气乃至品味语句的内容极为有益,应当大力提倡。随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
  在全篇(段)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消除学生的疑难。
  3、  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科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防止记诵出现反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不一定全用默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