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淼华现象”:没论文就下岗再掀高校评价体制风波
★授课有口皆碑
12月15日,晚上6点半是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的上课时间。与往常一样,不到5点半就有学生到教室门口等候。6点半,朱淼华走进教室,里面已坐得满满的。
朱淼华今年已经48岁了,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他的名气很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在全校有口皆碑。他每次上课,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还有的人站在过道听完两个半小时的课。每次上完课大家都会鼓掌,期末最后一堂课还有人献花。
在理工科学生较多的浙江大学,一门人文类选修课如此受欢迎并不多见,而朱淼华的这门课受欢迎竟达10年之久。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朱淼华的课是浙大的一道风景线。”
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望很高的教授,作为讲师的朱淼华排名如此靠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同年,他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
按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关规定,教学科研岗位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用标准虽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要求有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朱淼华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人气”高课不停 “下岗”老师却在三校区同时开课
在浙大网站的BBS上,有许多关于朱淼华的帖子:“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太需要朱老师这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
学生需要朱淼华上课,学校也排了课。但是没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按理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朱淼华凭什么身份上课,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法。学生说:“朱老师凭‘人气’上课。”
按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到今年6月份,朱淼华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
但9月份朱淼华又被安排继续上课,而且是在三个校区同时开设《西方艺术史》。“人气”又一次让朱淼华留了下来,朱淼华很高兴,但对自己的身份更加莫名其妙:按规定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上课;可如果算是“上岗”了,却还拿着“下岗”工资。
论文不是写不出 不想为职称应付
★我没放弃学术,但决不会单纯为了职称而应付
有学生劝朱淼华:“朱老师,你就不能写写论文,评个职称吗?”朱淼华笑笑说:“我的思考还不成熟,决不会发‘不达标’的论文。”朱淼华的桌上放着厚厚的《西方艺术史》样稿,他说这本书稿已修改了4年,但自己仍不满意,出版社催了多次,他硬是没交。
有人说他认死理儿,有人说他想不开,“有论文就有职称,有职称就会有好待遇。”谁都知道的事儿,朱淼华却反复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试想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如果没有学术研究怎么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呢?他说在今后的时间要把书稿完成,给自己一个交代,也会开始写论文,但他决不会单纯为了申请职称而应付。
★“学生是我生活的全部”“不要同情我,要认同我”
2003年“下岗”以来,朱淼华虽然上着课,却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下岗”工资,只是年终有四五千元的授课津贴。学生告诉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朱淼华的生活非常清苦,甚至到了有学生在网上为他募捐的地步。
朱淼华告诉我们,“学生是我生活的全部。”他从不看工资单,生平也没有打过职称报告和住房报告,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评价。每次期末考试,都有一道题是关于对《西方艺术史》的看法和意见,每份意见朱淼华都认真阅读,并且好好保存,至今已经保存了好几千份。
这让朱淼华感到有些不太习惯。“请你们不要同情我,要认同我。我不属于弱势群体。近距离接触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乐着呢。”他说:“我只想有个平静的环境,让我能给学生上课。”
★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至死仍是讲师 授课好没论文也不能晋升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朱淼华现象”警示中国大学理念走入误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的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却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朱淼华现象”引来读者热议。西北大学的一位教大学英语的老师说,“朱淼华现象”说明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前不久,上海复旦大学出现了“晏才宏现象”,晏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一位教师,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可是由于没有对外发表过论文,晏先生去世时的职称仍然是讲师。看来,“朱淼华现象”确实是今天大学里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朱淼华现象”反映了当前大学里老师职称评定“唯论文论”现象。确实,正是由于 “唯论文论”现象,才导致深受学生欢迎的晏才宏老师由于没有对外发表过论文去世时职称仍然是讲师,导致教出高分学生的朱淼华老师因为没有论文而岗位考评不及格。但是,“唯论文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笔者看来,在大学里“唯论文论”现象背后,是中国大学理念日益走入误区。
曾几何时,国内大学纷纷提出要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姑且不说都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否适宜,单是在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问题上,许多大学的管理者也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误解之一就是认为研究型大学就是重点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多就成了研究型大学。于是现在各大高校都对研究生实行大规模扩招,2004年研究生招生数已达117.2万人。其实,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大于本科生数量,就自认为向研究型大学迈进了,将研究生人数的多寡作为一流大学的指标是很荒唐的。西方大学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国外的许多大学并不把教授指导研究生纳入工作量范畴,而把带研究生看成是教授行有余力——有经费、有精力才去做的事情,唯恐冲击到本科教学。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层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纵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轨迹,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都是靠本科教育扬名于世的。
误解之二就是认为研究型大学重点在学术,硬性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发表论文。这些年高校大有“全民搞学术”之势,在现行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中,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好坏几乎对教师职称晋升没有什么影响。这种普遍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甚至为评职称而炮制“论文”。其实,晏才宏、朱淼华老师并非炮制不出这样的“论文”,而是他们往往不屑于搞这样的学术垃圾。应该说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强调科研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高校不但承担科研任务,同样也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偏重任何一方都有违创办高校的本意。
所以,我们在思考“朱淼华现象”的同时,更应该检讨中国大学理念,早日走出误区,回归大学的本位。否则,还会有更多的晏才宏老师、朱淼华老师成为畸形大学理念的牺牲品!
文章评论
共有 17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别说大学,高中教师也在被要求人人成为研究型教师,没论文评不上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