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蓝天下,不要亏了我们农民的孩子!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德山莲池中学 何 亮 时间:2005/12/25 19:29: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6
「关键词」农村教育 困难 对策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经历了一系列直接面向农村的重大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在艰难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谋发展。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而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严重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减少,渠道不畅。农村费改税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致使农村基础教育资金大大减少,2002年,国家投入农村教育资金仅占 GDP的2.5%。按4%计算,差1000多个亿。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针对河北省一个贫困县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某国家重点开发扶贫县2003年财政收入为9263万元,总支出2.21亿元,在这样的财力下,全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为6042万元。而这6042万元的投入只能保证教职工工资,保证不了其他方面的经费。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仍难以维持。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2、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缺乏推动和支持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能力,导致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地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非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差;农村教育落后,难以发挥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影响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人才很少留在农村任教,现有的教育也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突出表现在初中辍学率大幅提高,一般县在10%以上,有的县高达30%~50%,如任其发展,“普九”成果有可能得而复失,农村教育的基础将会因此而动摇。
3、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令人堪忧。生均占有教学用房不足,许多学校生均教学用房不到3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生均拥有电脑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电脑为0;学生近视眼发病率偏高,小学生近视率平均为10%,初中生平均为50%;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在校生年辍学率超过3%,而且很容易反弹;学生的负担已由过去的经济负担、课业负担为主转为以心理负担为主,56.3%的学生认为最重的是“心理负担”,另有25%和18.7%的学生分别选择了“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今后若干年,农村教育面临着危房改造、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中入学高峰、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四重叠加的校舍建设高峰,短期内需要大量基本建设投资,如不统筹规划,合理调节教育资源,将很难应对如此巨大的基建投资。
二、基本对策
(一)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教育资源有意识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虽然目前提出的全民办教育的思路并没有错,但不能就此淡化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状况下,更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办学的作用。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是也必须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义务,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从农民办到政府办,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
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公平的竞争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只集中在个别学校;政府的重点更多地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对于那些条件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
其次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规定城市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还可以规定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与此相适应,应实行在一个城市和县域范围内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包括地方补贴),以便于城乡教师流动。此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农村教育力量,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首先要保证农村教师“安心”一线,“全心”教学,充满“爱心”,要坚持依法治教,按《教师法》切实保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同时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业务培训和提高,组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因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 的徐本禹支教使贵州山区的基础教育状况再次展现在公众眼前。国家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搞好中国基础教育的难点与重点都在农村,中国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希望也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倾注一份关爱和支持,农村农民的孩子同城市的孩子成长在同一蓝天下,生活在同一国度里,应该享有同样的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相对公平、相对公正的基础教育,是中国社会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苏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5)。
【4】谈松华《谁来关心和托起明天的太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