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旧教材”辩护

作者:嘉兴三中 高一10班 张阳  时间:2005/12/29 20:37: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0

  在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创新意识后,连中国也卷入了这股潮流,甚至于局限于逝去的历史(近代现代史)的领域亦出现了这种跟风现象。
  创新意识,我不反对,反而提倡,但创新意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都会起奇迹作用的。许多人都知道,美国人一般对历史、地理等了解很少,所以我想他们当初提出这种创新意识是为了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主要是科技和思想上,而历史(近代现代史和古代史等)和地理作为客观已有的事物,于科技、于思想上不可能有所创新,如:我们不可能任意改变过去的历史,否则就会像日本右翼势力一样走上歪路。
  所以,我们只能在已有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的分析、认识来创新。然而历史所记录的事情,经常会有隐秘的真相为人所不知,所以在未揭秘破真相之前不能妄下定论。旧教材中一方面记录真实历史的同时往往因编者的个人政治色彩和感情因素等各种复杂的原因带有一定的偏见,这是一本书所无法避免的,因为书是人写的,人又有思想感情等,所以往往在著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抒发了个人意见。
  同样,我们在开展讨论活动时也不可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但对于教材的思想上,我们出错的概率可能更大。往往教材给了我们一条明路,通过我们的活动,我们会因为片面强调脱离书本而像淘气的小孩一样,“你让我乖,我偏不乖”而走错路。再者,一般有资格编教材的人一般是受社会所承认的人,他的思想可能带有偏见,但主要还应是正确的,若因“脱离书本,大胆创新”,一些杂七杂八的歪理便会出现,所以在未掌握如何让正确判断事情正确与否之前,我们还是“因循守旧”的好,而对于偏见就须靠有能力判断正确与否的人(如老师)来为我们更正。
  况且,现在的历史的判断几乎囊括了人们对其所有的认识这好比理科中的一些经典规律一样,能较容易发现或经过一番努力发现的规律基本上都已被前人们找了出来,要想再找出一些规律,可能就须不止一代人的辛勤付出了。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问题上也一样。给我们能创新的空间已无寸土之地了,若是资历深、社会经验丰富、思维方式独特的人尚有可能做到创新,而对于我们这些连历史概念都不清楚的学生来说,若要做到这一点,可谓是“功成名就”了。所以,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本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否则,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阐发观点中出错便会贻笑大方,在今后的研究中困难重重,导致极大的不便。固本方可有所发展。当未学好这些基础知识的人们因以前片面“强调书本,大胆创新”而无法发展时,就会后悔当初太片面强调了创新,跟着潮流,结果现在就落后于潮流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留学生到了外国往往有大的发展,就是因为比当地学生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又保持了正确的创新意识,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上课的一些小故事(古代称之为“野史”)和著书一样也难免带有个人色彩,若一味片面强调甚至会出现比教材更严重的个人偏见,而在这种偏见培养出来的就可能是崇拜尼采的希特勒一样的人物。难道我们要为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小故事而放弃与之相比更正规,更重要的重大事件和一些已真实的客观事物吗?
  这么说来,我们在这一领域就不能创新吗?显然不是。如果因噎废食就会像明清时代的中国一样闭关自守,防止外国(主要是日本人)入侵,其结果只能是变得封建守旧、愚昧落后。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将创新意识应用于历史的若干方面,比如:对于一些有争论的历史事件、个人表示怀疑态度的历史事件,一些关于历史的基本理论、规律、认识等。尤其是现在进行时的历史和将来的历史,创新意识的应用前景仍是相当广阔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将从历史中学到的东西和创新意识溶到一起、有机结合起来,再得出自己的认识、思想,正确判断生活实际中的每一件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边的事件,做到不是一味地跟别人(指美国等)学着创新,而是自己主动去创新“创新”,这才是创新意识真正内涵,否则无论自己如何说要创新,始终将比不上别人的创新,只能永远地跟在别人后面去“创新”,这时的“创新”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了。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G 于01-02 21:49发表评论: 第3楼
  • 我建议改教材的人自己去学学
  • 风中的长发 于01-01 21:02发表评论: 第2楼
  • 我建议改教材的人亲自去教教,内容新并不等与思想新,还应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易操作,听\说\读\写能同时进行最好!
  • 初2学生 于01-01 17:13发表评论: 第1楼
  • 新教材真的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