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民助”:一个美丽的借口?(图)
作者:河南日报网-大河报 时间:2006/2/24 16:17:16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737
“交了钱,就能坐进好高中的教室里,学校对外说是分校,其实这些交费的学生占的不都是公办学校的教室?”每年在招生期间,家长对于分校的疑惑最多。从2004年起,郑州市中招时期,分校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对于想让孩子上高中又因分数较低而被卡在名校大门之外的家长来说,名校分校无疑是另一个无奈的选择。
尽管按照规定,一个能被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分校应该达到校园、财务、法人代表、证书、招生“五独立”的标准,但在郑州市,获批准的大多数分校却很少符合这一规定。
中招期间,高中本校借分校之名扩大招生的现象更是突出。比如,一所名校的本校明明能容纳500名学生,但计划内的招生数只有100多名,多余的资源哪里去了呢?被学校用于招收高价生了。其实,名校本校的教育资源是国家资源,全体国民都有享受这个国家资源的权利。现在,国民的这种权利不仅被剥夺了,还要为这种借分校之名的敛财行为“埋单”。
一位家长说,按照各高中的招生计划,高中所招的计划内人数并不多,加上择校生,一个普通高中的计划内人数一般只有6至8个班,但几乎所有有分校的普通高中在开学后,新高一的班级数达到10多个甚至20个班,这些多出来的班是哪来的?事实上,这些班级的学生就是以分校的名义招来的。
公办学校计划内招生人数有限,学校称教室少,按照毕业生的人数,只能接收同等的新生入学,但为什么交了高价的学生,就可以坐进公办学校的教室里?公办学校就又有了地方?
一些学校解释说,由于目前公办学校的师资、办学经费是按照校园规模、国家规定的班额划拨,因此,公办学校即便有空教室、教学楼,超额接收了学生,却没有多余经费为学生聘请教师、负担日常开支。就是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使“混合编班”或“校中校”成了分校特色。不仅高中如此,许多初中分校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一些学校尽管开着两个校门,分别写有本校与分校,校本部学生与分校学生也分别从各自的校门上学、放学,但事实上,分别从两个校门进去的学生,走进的是一个校园、同一年级不同编号的班级。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的16家公办分校(中学),一些学校没有独立的校园,这与“五独立”的标准明显不符。
“仓促上马”教育质量堪忧
名校分校生源之旺让校长们喜不自禁。但同时,不少家长对于分校以赚钱为目的的招生办法也非常不满。一位掏高价让孩子到某名校分校读高一的家长说,当初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目的是由于其校本部教育质量较好,学校承诺混合编班,不分重点、非重点班,不按分数为班级分好、差教师。但孩子入学后,学生们都知道,编在前面的几个班是考进去的,后面的班全部都是分校择校生。不仅如此,分校的任课教师多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少数是从外地招聘来的老师。ht88这些老师或是没有教学经验,或是和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导致孩子在名校分校里,学习成绩并没有上升,甚至学生一致反映,某些任课教师连一些重点都不知道如何讲。
更让家长担心的是,尽管用钱给孩子“买”了个入读“好高中”的资格,但在“好高中”内,孩子却并没有在想象中的好环境中生活。学校对计划内录取的学生班级的教学质量严格管理自不必说,对于分校学生却并没有“育人”的工夫,为了学校升学率,对于分校班级的学生中成绩不好却又出现诸如早恋、打架等现象的,一律实行开除政策。一位家长气愤地说,孩子送进好高中的目的是想让好学校的老师将其教得更好一些,但没想到,这些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招聘来的,与城市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老师们没有耐性,孩子出一点事,就要请家长将孩子带回家,甚至是开除了之,这与老百姓心目当中好学校的目标相差太远。
一方面,家长对分校与本校能够混合编班或是在校本部内再办分校的现象存在诸多不满,另一方面,不少想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又不同意让分校独立校园、独立教学。据了解,一些打算在去年秋季开学时让分校学生与校本部学生分别在两个校园上课的学校,已经受到了不少分校学生家长的责难。一些家长表示,之所以让孩子交高价到分校来,目的就是沾名校之名,接受名校教师的教育,感受名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如果在另外的校园上课,和这所名校除了名字上有牵连外,其他都没有瓜葛,家长又何必让孩子到这里当个分校学生?
一位校长面对此种情况颇感无奈,他说,按照教育部门的政策,分校应该做到“五独立”,但学校有了独立的校园,想要再扩大招生规模,把分校也办成品牌,在前期却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将孩子送进高中,直接的目的是想看到孩子三年后的成果,育星教育,因此,更多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当一所分校的实验品。
育人还是敛财?
“分校非常乱,想要不走弯路,就要看分校创办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位教育界人士对目前郑州市的分校现象分析说,分校创办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学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需求。近年来,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入读优质学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发生在名校内的大班额现象难以控制,这也就是分校初露端倪的理由。但目前出现在郑州市的一些分校,尽管满足了学生入读优质学校的需求,却没能真正将优质教育赋予学生。更多的分校则是以赚钱为目的,盲目扩班,一个年级甚至有30多个班。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分配到计划内入学的班级教学,保证校本部的升学率,而分校学生入学程度参差不齐,招聘来的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因成绩过差跟不上队而产生自卑甚至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在为孩子求学花钱上并不吝啬,之所以对分校表现出诸多不满,主要还是由于太多分校在创办的过程中,把教学质量放到了次要的位置,ht88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接收,只要家长愿意交钱。长此以往,分校势必会声名狼藉。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无论是整体改制的学校,还是名校所办的分校,虽然都被归为“公办民助”,其实很难找到“民助”的影子,其资金来源或是公立学校利用其自身国有资源的贷款,或是从学生身上收取的高价“公办民助费”,真正来自民间的投资很少。应该说,这样的“公办民助”学校是假“民助”。
一方面,这些“公办民助”学校既利用名校的名气吸引学生,争夺生源,又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提高收费标准。这就导致一些“假民办”乐此不疲。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学校有国有资产作为背景,从一开始就比单纯的民办学校占有资金优势,加上在教师聘用、校舍使用等无形资产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占有各种先天优势,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平等竞争越来越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
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1998年,教育部提出,要选择基础薄弱学校进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并强调,这类学校必须是独立法人,有独立校园、校舍,独立核算,独立办学。1999年,我省开始办学体制改革试验。
我省进行的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办学校整体改制,这主要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国有企业所属中小学和政府新建学校;二是优质学校办分校,目的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1999年~2005年,我省批准的体制改革试验学校共有276所,其中整体改制的52所、办分校224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0.7%。
经过几年运行,一些“公办民助”学校暴露出来的收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6年1月4日,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严厉禁止学校违规收费的紧急通知》中指出,教育厅将暂停审批各级公办中小学新开办分校,育星教育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已有公办中小学分校的办学行为的意见,限期从严整改。凡达不到规定办学要求的,从今年秋季开学停止招生。
对于众多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我们期待着,这种现象能够早日得到改善。
(责任编辑:苏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