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趣题

作者:浙江省青田中学语文组 李国栋|  时间:2004/7/16 16:12: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68


 
  (一)歇后语接龙:
  ●灶门口栽杨柳-死不死活不活●
  杨柳必须种在水边,才能长得茂盛;种在灶门口,时时受到热气 熏烤,自然半死不活。比喻人的处境非常的尴尬。
  ●顺风吹火-用力不多●
  顺着风势吹火,不必用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很快的让火势旺盛 起来。这句话是说:只要能掌握时机,很快的就可以达到目的。
  ●黄梅天-十八变●
  黄梅天,是在阴历四五月的时候,那时天晴大都阴晴不定。比喻 人定没有定性,常常变主意。
  ●黄鼠狼咬乌龟-无从下手●
  乌龟一遇到危险就会把身子到坚硬的壳里,谁也拿牠没办法。比喻 事情十分棘手,不知该如何着手去做。
  ●码头上钓大鱼-落空●
  码头上常有船只出入,不可能钓到大鱼的。比喻人做事没找对 方向,以致一无所获。
  ●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稻草遇到火就烧起来了,又怎能救火呢。是说虽有意帮助人, 可是自己的处境实在也没很好,也就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意思。
  ●树上的猫-不成猴●
  爬树是猴子的看家本领,猫纵然能爬树,但终究不会变成 猴子。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绝对无法蒙骗大家的。
  ●票友儿下海-也算内行●
  票友;业余之平剧演员,意思是说虽不是正式演,员但表演 起来还是有模有样,不比正式演员差。比喻人虽不是专职, 但表现优异。
  ●蛇吃蛇-比比长短●
  比喻彼此旗鼓相当,必须较量一下才知道谁强。
  ●胡桃里的肉-挑出来吃的●
  胡桃核非常的硬,必须以重物敲击才能使核桃破裂,取出核肉来 。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有现在的成就。
  ●架上的黄莺-唱得飞不得●
  是说关在笼中的鸟,行动很不自由。比喻人受环境的限制,无 法施展抱负。
  ●冲凉缸钓鱼-白费心机●
  冲凉缸;即浴缸。是说明知道没有成果,却还执意要去做, 自然吃力不讨好。
  ●叫化子请客-不用谢●
  叫化子靠乞讨为生,以乞讨所得的食物来请客,所以不必向他道 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用客气的意思。
  ●茄子开黄花-变种●
  茄子本应开紫色的花,却开出黄花。有意想不到的意思。
  ●酒楼的点心车-推来推去●
  比喻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担责任。
  ●鬼打官司-死不让人●
  是说已经死了,还要和人争执。比喻态度强硬,不肯退让。
  ●染房里的锤布石-死挨打●
  比喻人处境非常不利,动辄得咎。
  ●秀才走路-慢哼哼●
  是说人做事拖延成性,别人急的不得了,他却一点也不在乎。
  ●奶妈抱孩子-人家的●
  比喻事物虽然很好,但也只是替人保管而已,不是自己的。
  ●王八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王八即乌龟。嘲笑人行为不端正,以致于出洋相。
  ●月亮里点灯-空挂明(名)●
  明和名谐音。比喻人只重虚名,不切实际。
  ●口水多过茶-会说不会做●
  比喻人只会空口说痴话,从不会付诸实行。
  ●大老爷升堂-吆五喝六●
  讥讽人一旦得势,便神气活现的样子。
  ●半空里翻觔斗-不着实地●
  比喻人做事好幻想,不切实际。
  ●狗掀门帘子-全仗一张嘴●
  讥讽人除了一张嘴能说善道外,一点长处也没有。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人议长短●
  比喻世上人喜欢议论是非,说东家长,西家短的。
  ●乌龟爬门坎-但看此一翻●
  比喻事情到别无选择的地步了,成功与否,全看这一次了。 有孤注一掷的意味。
  ●破灯笼-别点了●
  是要人别在说的意思,因为说来说去就是那些话。
  ●哑巴上学-没问题●
  哑巴不能说话,当然无法开口问问题。是夸口自己一定能 办到的意思。
  ●恶狗当路睡-人己二不便●
  凶恶的狗睡在马路当中,谁也不敢招惹牠,只好绕道而行。 比喻人专爱刁难挑剔,使人不方便。
  ●蚂蚁吹萧-好大的口气●
  比喻人自视过高,本事平凡,却口气奇大。另有-癞蛤蟆打呵欠。
  ●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形容一群人为了做好某些事,而显得手忙脚乱。
  ●寿星公吊颈-嫌命长●
  比喻人做事莽撞,没考虑到利害得失。或骂人活得不耐烦 ,自寻死路。与老寿星吃砒霜意义相同。
  ●落水狗上岸-抖起来了●
  狗落水逃上岸后,会急着抖去身上的水。比喻小人一得志, 就神气活现,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腰里挂个老鼠皮-混充打猎的●
  比喻人并没有某种技能,却要冒充有这种技能。
  ●龟儿不笑虌-同个洞里歇●
  龟和虌的外形和习性都很相似。是说二个人半斤八两,谁也好不 到那里去。
  ●断线的风筝-飘了●
  比喻事情已没什么希望了。
  ●鸡手敲鼓-没回音●
  是说写寄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全无音信。
  ●罗汉请观音-宾少主多●
  罗汉有一百零八人,观音只有一位,就是说好多人合起来请一个人
  ●铁匠做官-只管打●
  比喻人有勇无谋,只会蛮干。
  ●鳄鱼流泪-假慈悲●
  比喻为非作歹的人竟向受害人表示同情,必定另有企图。 即猫哭耗子-假慈悲。
  ●瞎子伸指头-指啥哩●
  比喻人不敢光明正大的指责别人的过错。
  ●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
  是说不论外在的环境如何,自己心中都非常的清楚,而且已有 很好的定见了。 

  (二)你知道十二个属相是什么吗?在下面的括号里各填上一个属相,组成不同的成语。
  过街老( ) 气冲斗( )
  生龙活( ) 守株待( )
  叶公好( ) 打草惊( )
  识途老( ) 顺手牵( )
  杀鸡吓( ) 呆若木( )
  画虎类( ) 一龙一( ) 
  (三)半句唐诗
  某年冬天,苏东坡和诗友袁公济踏雪赏景。两人站在一座桥上,向前方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不见一个行人。
  袁公济忽然来了兴致,出了一道迷语,让苏东坡猜。他的谜面是:雪径人踪灭。这是从柳宗元的"万径人踪灭"化出的。要求猜半句七言唐诗。
  苏东坡暗自思忖,一时想不出谜底。正在窘困间,只见一群觅食的山雀冲天飞去,他顿觉豁然开朗,胸有成竹地说道:"公济,我也有一谜:雀飞入高空。同样猜半句七言唐诗,把你那半句补齐吧。"
  袁公济一听,哈哈大笑:"佩服!佩服!"原来苏东坡不仅猜出了谜底,还非常聪明地"和"了一谜。
  你能猜出这两条谜语的谜底吗?

  (四)诗谜
  历代不少有成就的诗人词家,也参与诗谜的创作,而且表现颇精彩。这首诗谜,据说是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谜底是四位著名诗人的名字:
  第一句的表面意思是佳人"假倒",隐射唐代诗人贾岛。
  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意味着露出"祢白",隐射唐代大诗人李白。"祢"是"奶"的异体字,后也用作女性的第二人称,现在港台地区仍这样使用。
  第三句中的"帐"即罗帐,"寻不见"就是隐藏了,隐射唐末著名诗人罗隐。
  第四句是比王安石稍早的诗人潘阆,自号"逍遥子"。这结果只能意会得出。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不少诗谜。
  譬如贾探春的这一首:阶下儿童仰脸时,清时装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清明是放风筝的最佳时候。这自然是曹雪芹的作品。
  身世坎坷的清代满族女词人顾春,是某皇室子弟的侧室(小老婆),她的《玉房怨》深沉地抒发了元宵之夜独守空闺的怨愤心情:元宵夜,兀坐灯窗下。问苍天,人在谁家?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叫奴欲罢不能罢。吾今舍口不言他。
  论交情,曾不差。染尘皂,难说清白话。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可怜奴,手中无力能抛下。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这首词也是诗谜,谜底藏在如泣如诉的字里行间:第一句,"元"字去掉"兀"是一;第二句,"天"字不见了"人"是二;第三句,"玉"字"无一点直"是三;第四句,繁体"罢"(罢)字没有"能"是四;第五句,"吾"字"舍口"是五;第六句,"交"字"曾不差"即不要"X",是六;第七句,"皂"字"难说清白"即不要"白",是七;第八句,将"分"字"一刀两断"是八;第九句,"抛"字没有了"才"和"力",是九;第十句,"计"字"无言"是十。
  诗谜二首
  一 海里能把庄稼栽, 长出长长绿飘带, 桌上菜肴常有它, 丰富营养它带来。 二 兄弟几个挤着躺, 弯弯身子软心肠。 看去个个像弯月, 吃到嘴里甜又香。

  谜诗拾趣
  晋江乡讯199期(陈昌火)文:北宋王安石是一位制谜能手。某暑天,他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信口念出一首谜诗:"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两个诗谜异曲同工,谜底皆是手中拿着的:"扇子"。
  王安石又出一首字谜诗:"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沉思片刻,也以谜诗对答:"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原来两人都打的是"日"字。
  传说宋朝某人出一诗谜叫曹着猜:"一物坐也坐,立也坐,行也坐,卧也坐。"曹着想了想,马上也吟一谜诗:"一物坐也卧,立也卧,行也卧,卧也卧。"并笑着说:"我的谜吞得你的谜。"某人的谜底为"蛙",曹着的谜底为"蛇"。

毛泽东的一首言志诗谜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考入了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期间,他写过一首咏物诗。其诗云: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7岁。据史料记载,在入学考试时,学校规定的作文题目为《言志》,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当时应试者,大都写的是些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而毛泽东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元甫和监考的国文教员读后惊呼:"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大才!"
  聪明的读者朋友,请你猜一猜,毛泽东的这首言志诗,咏的是何物?
  红楼谜语析
  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未免有些过分,但《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是一往任何一部小说都不曾有过的。从皇帝到贫民、从宫庭到原野、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等等无不细诉。通过对环境、文化、习俗等的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封建社会的生动场景,准确地刻划了活生生的人物,使书中人物呼之欲出。笔者喜爱《红楼梦》已有多年,对于其中的谜语情有独钟,以为也同《红楼梦》中其它的描写一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欣赏性,而且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作用。而这一点往往被红学家们所乎视,笔者今摘录几段,试探性的给予分析,与大家一同赏鉴赏鉴,以图抛砖引玉。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集中地出现了较多的谜语,也较有代表性。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时值元宵佳节,又逢薛宝钗过生日,贾母一时高兴,便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其间,贾元春(娘娘)派人送来了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贾元春的灯谜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此谜谜底是"爆竹"。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除魅散秽气,故说能使妖魔鬼怪闻之丧胆。"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来的绢帛。后二句说尽管爆竹气势宏大却极易毁灭,是"一响而散"之物。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脂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这里前二句当比喻入宫为妃身价百倍,声势显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胆尽摧"。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昙花一现,荣华富贵顷刻瓦解,贾府的好景不长。《红楼梦曲·恨无常》中元春曾以自已之死作为前车之鉴,劝告贾政"须要退步抽身早",可知元春之死当与政治原因有关,与后四十回续书所写有所不同。
  第一个为元春制作灯谜的是贾环,他写的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被元春认为"不通",命太监带回。作者写此谜,意在表现贾环不通文墨。既是谜,首先不该直说;既直说,文理又不通,"有角八个"还说是"只",难怪只引得众人大发一笑。
  "有角只八个"是说当时的枕头是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所以共有八个角。"二哥爱在房上蹲"是指兽头,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两个怪兽。
  第二个应元春的要求制作灯谜的是贾母,她是随口念到: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站树梢"的意思与"立枝"相同,"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为荔枝。然而"荔枝"又与"离枝"谐音,所以脂评说此谜的寓意在暗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这也就寓示了贾家势败的结局。
  接着贾政出一灯谜是: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此谜谜底是"砚台"。"必"与"笔"谐音,谜面即"有言必(笔)应",意为砚台虽不会说话,却可以借助于笔表达。这首灯谜正是对贾政性格的刻划,隐喻他酷爱读书,崇尚笔墨,品格端方,古板正统的特点。从本回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看,此谜的用意当还与本回的情节有关。"砚"谐音"验"字,意喻贾母等众人所制灯谜中的谶语,必将得到应验。可视为是对制灯谜用意的提示。而且既然是"贾政悲谶语","有言必应"四字在本回中亦应有着落,当是指贾政从灯谜中领会到某些不祥之兆,并说了某些在未来情节中会应验的话。可惜由于此回原稿残缺,据脂评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所以贾政究竟有什么"必应"之言已不可得知。
  贾迎春出的谜语是: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此灯谜谜底是"算盘"。"天运"是说算盘拨动前,没人知道最终能计算出什么数字结果,所以说天运。"人功"是说算盘珠子要靠人的手指去拨动。"理不穷"是说算盘永远是被人拨来拨去,所以说是理不穷。第二句意思是说算盘虽可被人拨动,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那么不管你怎样拨也是拨不出好结果来的。后二句说为什么算盘整日这样乱纷纷的呢,是因为阴阳的运数(命运)各不相同。"镇日"即是整日的意思。这首灯谜借整日乱纷纷的算盘隐喻贾迎春的性格及一生遭际。迎春生性怯懦无能,缺乏主见,处处听从命运的拨弄,就象"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受人摆动。自从嫁给孙绍祖,命运更为悲惨,终日不得安生。本来贾府祖上对孙家"有功",可偏遇上中山狼似的孙绍祖。这只能归之于"无运也难逢",只能得出"阴阳数不同"的结论。
  贾探春出的谜语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谜中说,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妆点"即妆饰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脂评说:"此探春运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此谜当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将远嫁不归。这里"清明妆点最堪宜"与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之句对照来看,实点出清明正是八十回后原稿中探春出嫁的时节。后四十回续书写探春出嫁在秋天,显然忽略了作者此处的暗示。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似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贾惜春出的谜语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此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首句说海灯本应置于佛殿,而前身却被置于尘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适于尘世,所以总是"无成"。"色相"是佛教用语,一切有形质、颜色、相貌可见的东西都叫色相。"无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第二句说海灯前身虽身处尘世,却能看破红尘,只听佛经。"不听菱歌"含有看破红尘之意,因为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属男女情歌。第三句说海灯终于在佛殿寺内找到归宿。"沉黑海"指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来看,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样。结句说,海灯一旦置于佛前,尽管灯光黯淡,内中却自有光明在。"性"是指佛教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觉悟到它,就能成佛。"大光明"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据脂评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斤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此谜是借"佛前海灯"隐喻惜春一生的遭际。前二句说惜春未出家之前处于繁华的尘世,总未能修成正果,但她却能看破红尘,一心遁入空门。后二句暗寓惜春出家为尼的归宿。说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她沉入黑海,只要能悟到人自身的本性则心中自有光明。
  薛宝钗出的谜语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此谜谜底是"更香"。更香即古代为夜间打更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此得名。首句"朝罢谁携两袖烟"暗隐"香"字。第二句写更香的特征,古代的香种类繁多,这里意思说更香与弹琴时用的鼎炉之香和熏被褥衣裳之香均无关。颔联写更香的作用在于报时。"晓筹"是指清晨的时刻。"鸡人"是古代宫中头戴"绛帻"(红布头巾,象征雄鸡冠)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夜里时间分为五等分,称五更为五夜。"添"指添香。颈联描写更香燃烧的情景,说更香被从头上点燃,从外向内燃烧,永无休止之时。尾联说时间一天天消逝,更香不断地消耗着自已,而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这个灯谜是借更香暗寓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孤凄寡居,独守空房的遭际。首联上句中的"两袖烟"喻"两袖清风"之意,暗示薛宝钗在荣华之后,落得个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结局。下句"琴边衾里"喻亲切和谐、朝夕不离的夫妻关系,隐寓宝钗同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终究没有缘分。颔联意思是说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因愁闷而夜夜难眠,故不用鸡人报晓,也不用侍女添香。颈联以香火燃烧的情景喻宝钗终日为孀居生活的冷落孤寂而困扰,朝朝暮暮、年复一年地过着苦恼犹煎的生活。尾联寄寓对宝钗命运的感慨,说纵然青春可贵,韶华应当珍惜,但因世事风云变幻,宝钗也只能任其自然了。这个灯谜透露了八十回后原稿中薛宝钗孤苦寂寞的生活情景,后四十回续书写宝钗日后得贵子,并"兰桂齐芳",当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对于第二十二回中所出的谜语,贾政大为伤感,以为"谶语"。他心内沉思到:"娘娘(元春)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对于薛宝钗所作灯谜,贾政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正所谓"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灯谜也有集中的表现。大家在一起春游联诗后,李纨因"老太太叫作灯谜",于是她和李绮、李纹各先作了一个,说出来叫大家猜。李纨的谜语是:
  观音未有世家传。
  一池青草草何名。--各打"四书"一句。
  此谜前一句谜底是"虽善无征"。语出《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意思是说先王的礼制虽好,但无从征实。"征"是验证、证实的意思,这里"征"字双关,意思是"纳征"(纳彩)以成婚礼之"征"解。"虽善无征"在谜中寓意是说观音虽善,但无人向她纳彩定亲,故不能传宗接代,与谜面"未有世家传"暗相关合。此谜第二句谜底是"蒲芦儿"。语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芦也。"李纨之所以出的是"四书"谜,与她的性格和身世有着密切地关系,这也寓示了她终日以陪伴儿子读书为结局,对爱情"心如死灰"的悲惨命运。
  李纹、李绮的谜语是:
  水向石边出水冷。--打一古人名。
  萤--打一字。
  此谜前一句谜底是"山涛"。山涛是晋代诗人,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后一句谜底是"花"字。林黛玉说:"萤可不是草化的?"因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所以说是"花",因"花"是"草"和"化"组成的,正对应了"草化的"。
  以是几个谜语较雅,宝钗怕"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说:"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从以上几条"雅"谜语到下面"通俗"谜语的过渡,主要是为了表现薛宝钗的善于逢迎的性格。在宝钗的提议下,史湘云先作了一首《点绛唇》:
  【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书中说众人有的猜和尚,有的猜道士,也有的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猜着是"耍的猴儿"。猴本生活于涧溪谷壑之中,一旦被人所擒,则离开山林,来到闹世,供人游戏玩耍,故说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耍把戏的猴常身着官服官帽,扮成文臣武将的模样,然而终归与名利无缘,因此说"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湘云已作了解释,指耍的猴子总是被剁了尾巴的。湘云此谜,当时众人皆猜不出独宝玉一下猜中,其中当有深意。有人说此谜简括了贾宝玉一生的道路。寓指贾宝玉原为大荒山青埂下一块顽石,历尽悲欢离合。然而由于蔑视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最终还是断了红尘,出家为僧。此谜也可视为是对贾家由盛而衰,终于"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的暗示。
  接着薛宝钗也作了一首是: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打一物。
  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遂引起后人的众多猜测。有人说谜底为纸鸢;有人说为树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说为宝塔、盆景中的宝塔等。而笔者以为作者的用意似在诗句本身,是有意不点明谜底的。诗谜字面上说,谜底之物象一座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非出自良工之手,而是天然生成的。而且一番风雨之后,听不到此物传出的梵铃的声音。"镂"、"锲"均指雕刻。"檀"、"梓"即指质地坚硬的木料。"梵铃"指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响声。一般认为,宝钗的灯谜是对其性格、遭际的概括和感叹。前二句比喻她为人处世总能精细周全、八面玲珑以及美丽端庄的外表,并说这些都是出于天性,并非是她有意做出的。后两句当暗示宝钗与宝玉只是空作了一场名义上的夫妻。有人说这里是借用唐玄宗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中闻铃悲感事,寓宝钗与宝玉的生离。
  贾宝玉作的谜语是: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后人或猜风筝,或猜吹火筒,似皆不够妥切。诗谜谜面上说,此物距天上地下都很遥远,害怕竹子("琅"本指青色的玉石,这里喻指竹子),还会给人带来"鸾音鹤信",叫人伤心叹息。这首诗谜的寓意似在诗句本身,其中似暗寓黛玉死后,宝玉对她的悼念,诗中"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句就是写黛玉死后,与宝玉犹如有人间天上之隔。
  "琅节过谨堤防"暗指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小说中写潇湘馆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脂评透露,宝玉八十回后曾"对景悼颦儿",此时潇湘馆已成为"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一句当是关合宝玉悼黛玉的情节。
  "鸾音鹤信须凝睇"中的"鸾音鹤信"指仙界传来的消息。"凝睇"是注视之意。这里当点出黛玉泪尽而逝,重归仙境,作绛珠仙草的情节。
  "好把唏嘘答上苍"意思是说对于黛玉的薄命夭亡,宝玉只能向青天长叹,以表明自已的心迹。
最后林黛玉作了如下一首诗谜:
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此灯谜小说中也没有交代谜底,有人猜为"走马灯"。诗谜谜面上说,此物是一匹无须缚绳的骏马,绕着城墙、壕沟奔驰起来十分勇猛。一旦骑手下令,它就会风驰云动地飞奔,而且三山仙境中它也享有名声。这首诗谜的寓意是在诗句本身,似隐寓黛玉八十回后的某些遭遇。但因诗意较为晦涩,难得确指。有人说千里马奔腾驰骋,是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风雷动"暗喻重大事变发生;"三山独立"指她魂归仙界,复为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在人间无立足之地。
  《红楼梦》中的谜语还有很多,仔细品味,总觉意味深长,几乎每个都有较大的作用。要么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或结局;要么对情节的发展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要么对小说环境氛围的烘托有补充作用……总之,谜语作为我国的一种通俗文化,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表现出如此重多的作用,这在我国小说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荧荧 于01-24 12:49发表评论: 第1楼
  • 写得还行,我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