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无价梁晓声
作者:佚名 时间:2006/4/19 7:30: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00
母亲
与共和国同龄的梁晓声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建筑工人。梁晓声八九岁时父亲随建筑公司去了大西北。母亲、晓声、哥哥、弟弟和妹妹一大家子就靠父亲每月寄回的三四十元钱度日熬年。那时家里住房面积十分狭小,一间小屋夏天潮湿冬天寒冷,破炕上每晚挤着大小6口人。每天晚上梁晓声的母亲在炕上给孩子们讲故事,母亲会讲很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会唱京剧,会哼唱地方小曲。也可以说,母亲编的故事和小曲是孩子们贫苦童年生活中最温馨的记忆,母亲给予梁晓声最初的文学启蒙。
梁晓声30岁时从复旦大学毕业,选择了北方工作,为的是照顾家。他当时每月只有49元工资,寄给老父老母20元,剩下的钱也只够维持一个单身汉的最低生活水平。父母看着快30的儿子,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信叮嘱他以后少往家寄钱,为自己结婚积蓄点儿钱。但晓声每月照寄不误,尽管他自己工作一年了,却连一块手表也舍不得买。
为了使母亲能生活得更方便更自在些,他几番回哈尔滨,向出版社预支稿费,买了妹妹楼下的一间住房让母亲居住。他还为老母亲买轮椅、买担架、买氧气瓶。这一切心细的打算,都是生怕老母亲一旦生起病来,不能及时入院得到救治。母亲的房子布置好了,从弟弟家搬过去了,可是母亲却一病而去了。值得安慰的是:在老母亲弥留之际,梁晓声附耳对母亲说:妈,您老什么都别牵挂,一切有我呢……
哥哥
老母亲的担心是有缘由的--
梁晓声有一个同胞亲哥哥叫梁绍先。早在晓声读初中时候,哥哥就考上了大学,可是因为梁家过于贫困,哥哥上大学的第一年,家里竟有半年时间没有给他寄过钱。他多么想念完大学,可上不起学。结果哥哥得了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这给晓声很大的刺激。梁晓声爱哥哥,哥哥从小就是他崇拜的偶像,哥哥给了他一种荣誉感。他上的那所中学也是哥哥的母校,哥哥当时是全校的尖子生。
梁晓声记得,哥哥入大学当年,就被选为全校的学生会主席。哥哥中学母校的老师们一见晓声就说:梁绍生(梁晓声原名)是梁绍先的弟弟……口气中充满了钦佩和羡慕。
如今,年迈的父母双亲都已养老送终,弟弟妹妹们在他的资助下早已就业成家。按理说梁晓声该松口气享享清福,考虑一下自己的小家庭了。可梁晓声不这么想。他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尚未了结,那就是把住在医院十几年的哥哥晚年生活安顿好,他就别无它愿了。梁晓声说这是他自己的生前“遗嘱”。1998年的岁末,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信。
信中回顾了过去和哥哥的手足亲情,表达了自己到北京后没有顾上照顾哥哥的歉疚心情,并道出了把哥哥接到北京来共同生活的打算。
妻子
梁晓声有过长时间形只影单毫不浪漫的单身生活。在他的光棍儿生涯里,热心的师长和阿姨们对他热心不减,给他介绍无论相貌、职业、家境都很好的姑娘,晓声对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姑娘更是望而却步,不是不喜欢对方,也非缺乏自信,他是不愿意自己的老父母将来面对高干亲家时的那份拘谨和尴尬。
一位单纯质朴的女孩子突然有一天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叫焦丹,26岁,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一开始晓声便不忍让自己沉重的家庭负担连累到她。他如实地和她说小时候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穷孩子,如今仍是怎样的一个穷光蛋;家里月月需要他寄钱接济;而自己身体又很不好。梁晓声过去曾以这样的自白吓跑了和他交往的姑娘,焦丹却没有被吓跑。焦丹睁大眼睛,痴痴地望着梁晓声哭了,她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就像童话里描写的那样……焦丹说,那你更需要一个人爱护你了啊!
梁晓声终于明白,焦丹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真正爱上了他。他期待很久的缘,也正是从那一时浮出了水面。几个月后的某天,焦丹问他你的棉花票呢?梁晓声问:怎么你家需要?就翻出来全给了她。焦丹说:得买新被子啦。梁晓声听了感觉意外:我的被子还能盖几年呢。
焦丹说:结婚就盖你那床旧被子呀?再怎么不讲究,也该做两床新被子吧?梁晓声瞪着她一时发了半天愣。10个月以后,他们朴素地结婚了。他们就在梁晓声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焦丹生下了他们的儿子。3年后他们的住房稍有改善,搬到同一幢筒子楼的一间13平方米的居室里……他们是一对最能共患难的夫妻。当时梁晓声的工资49元,身为电影编辑和文坛著名作家,他们的结婚是一穷二白的。
走进梁晓声儿童电影制片厂宿舍的家,这里的家居陈设简朴无华令人惊讶,无法想象一位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高产的著名作家的家会如此朴素。墙壁贴着多年前的壁纸,地面是早已不再流行的地板革。客厅里没有沙发,只有两张靠墙壁一字排开的铁架单人床,窗前放一张圆桌是一家人的餐桌,也是晓声白天写作的写字台。墙壁另一面是一台彩色电视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也不过就是在周末晚上借一盘或租一盘大人小孩都适合看的录像带,三口人挤在床上看个小半夜。但儿子上中学以后,这项娱乐活动也基本被取消了。
焦丹有一次上楼去收邻居们的电费,回来对丈夫说:全楼各家都装修了,好阔气,就显咱家寒酸落伍了。梁晓声曾经对妻子声明过自己不喜欢把家里装修得豪华,他对讲排场求豪华有本能的反感,所以他们的家始终是一个简朴的家。但他在内心深处对妻子有一份感激和内疚,他肩膀上挣钱养家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梁晓声养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小家,更主要的是活生生一个大家。
谈到对梁晓声的感情时焦丹曾对他说:“当年完全是出于一种人道的感召才去爱你的。我要是不肯嫁给你这个穷而且忧郁的男人,还有哪一个傻女孩肯嫁给你呢?如果你一辈子讨不上老婆,不真的成了社会问题?”梁晓声相信妻子的话,想当年她肯定是这么想的。当然肯真心嫁这样一个穷光蛋,并且能做到真心地视他的老父母弟弟妹妹为自己亲人的,除了焦丹,没有第二人。
最让梁晓声感激的,是妻子在自己老父亲老母亲在北京住的日子里,她对他们的孝心。老父亲生病期间,梁晓声买了一辆三轮车,专为带老父亲去医院。焦丹经常蹬着三轮车带着老公公去医院。所有碰到的人都以为焦丹拉着的是她自己父亲,过后知道了实情无不感慨万分。
梁晓声最感到安慰的是,是他打算周济弟弟妹妹的生活时,妻子焦丹一向是理解的,支持的。他稿费的一半左右有计划地用于周济弟弟妹妹们。梁晓声总是执拗地认为他这个当二哥的有这个义务,能尽好这个义务他感到心里踏实痛快。
自己
应当说,梁晓声无论在家里或者屋外都是一个低调做人做事的名家。当代著名作家中,像梁晓声这样出身于普通劳动人民家庭,挚爱于平民命运与生活的作家是不多见的。梁晓声以他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年轮》、《红晕》、《父亲》、《沉沦》、《浮澡》、《黄卡》等优秀作品蜚声文坛,备受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30来年他已发表千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他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
30年的写作生涯以及家庭重负,损害了梁晓声的身体健康。他的颈椎病一直很严重,每天敷药治疗,他的肾脏也不太好,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去医院做彻底检查和诊治。不是夸张,梁晓声如果有整块时间的话,他就埋头用墨笔写字,他不用电脑,像个地道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营养了别人,亏缺了自身。梁晓声如果有时间,他就会去探视哥哥,关顾他同胞手足的吃穿冷暖,梁晓声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不会时尚、不会拍马屁、不会进行利益交换,他厌恶那么做,因为他是从苦里面熬过来的硬汉子。
梁晓声顾家,甚至不会长时间出差在外。笔者年前曾经陪同梁先生出差进行学术讲课,他在异地无心游涉山水,却希望别人留心玩儿好,自己讲完非要赶回家来。赶回家来的理由极为简单--一是儿子正在复习功课考大学,二是自己要动手做饭当好内勤,三是手里的稿子还要赶出来……
由于职业的特性,梁晓声的新朋好友广泛,可以讲三教九流、五湖四海都有。梁晓声是个重情讲义之人,有一次他在东北绥纷河出差,热闹的人群中一帮人狂打一个抱头逃窜的“小偷”,这“小偷”苦求众人,说自己是被栽脏陷害的,此时此刻梁晓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硬是从众人包围中抢救出被冤枉的人。还有一件事,是梁晓声甘为“知己”两肋插刀的实际表现--中国第一部独立小型电影《我最中意的雪天》改编自梁晓声作品《疲惫的人》,梁晓声以象征性的代价把作品转让给河南两个年轻编导自费拍摄。当两个年轻人好不容易凑钱等待开机之前,河南方面的开机令却迟迟批不下来,年轻编导跑到梁晓声面前忍不住失声痛哭,梁晓声一脸铁青,绷着脸拉上年轻编导冲进电影厂找到厂长。……终于开机了……
就是在今天,我们到梁晓声家里依然能够看到他们蒸热剩菜剩饭吃得津津有味的情景。梁晓声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怎么去下馆子吃饭,有钱的朋友请吃饭时,也是在梁家最近的小馆子里安排一下,饭局之余梁晓声总会起身主动买单。年前爱人焦丹腿受伤了,有朋友请客,梁晓声推辞了人家好心,说家里需要照顾。我们还能见到,梁晓声夏天穿的T恤是街头早市买的,十元三件,穿起来看上去挺像样的。
到北京这么多年以来,梁晓声什么“行当”都干过了,他当过电影厂的主管业务领导,当过民主党派执行委员,当过专职作家,也当过专栏写手。身为写字人,梁晓声除了小说创作,还大面积写作过一批政论性文章。
2002年以来,梁晓声的职业生涯又要动一动了,他已经决定离开电影厂,调到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去任教,专授写作课程。当老师,梁晓声也有自己许多不错的具体设想,比如自费设立“奖金”,重赏学生写作优异者……但愿梁老师植苗育树根深叶茂的佳期早日来到。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