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精神”的回归?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3 22:08: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71
晚清时期的山东临清人武训(原名武七),为了让贫苦孩子上学,白天行乞,晚上绩麻(把麻搓成线),用累积下来的钱办了三所义校。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训,同时奏请光绪皇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光绪皇帝得知武训事迹后,不仅准予颁匾,还下旨册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马褂。
武训因行乞兴学,而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丐”,这种无私精神则被称为“武训精神”。
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大力倡导“武训精神”,号召大家都作“集体的武训”。而从白芳礼、丛飞等人的身上,似乎隐约看到,“武训精神”正在回归神州大地。
丛飞:178名贫儿的“爸爸”
中国知名歌手丛飞,十一年来向178名贫困失学儿童与残疾儿童,捐助超过人民币300万元(60万新元),自己与家人却生活清贫。在被验出患有晚期胃癌时,丛飞因不愿使用政府和社会资助的医药费,放弃治疗,于本月20日逝世。
丛飞曾获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丛飞还将眼角膜捐出,继续遗爱人间。
丛飞出殡当天,近万名深圳市民含泪送行。几十万人在网上为他敬献鲜花,悼念这位“爱心大使”。
近来国家大力倡导“八荣八耻”,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丛飞无私奉献的事迹,很快获得“道德的榜样”的评价,政府将他甘于清贫、奉献社会的精神称为“丛飞精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公室,迅速开展了“向丛飞同志学习”活动。
在向丛飞遗体告别会的现场,近万名深圳市民顶着烈日带着自制的横幅与纸鹤送别。在追悼会上,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更是激动落泪。
在1960年代,具有奉献精神的雷锋,曾经成为中国几代人的道德榜样,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来偶像的力量。
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功利主义逐渐占上风,人们“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道德部分也存在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丛飞的出现,显得尤为可贵,其事迹引起不少人的反思。一名网友留言说:“您(丛飞)能唤醒我们的良心,使我们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人。”还有人说:“相比起物质利益与受教育权利,中国现在年青人更缺乏心灵教育和精神信仰教育。”
白芳礼:74岁高龄蹬三轮车助学
享年93岁的天津老人白芳礼,13岁时背井离乡独闯天津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1949年后成为运输工。1986年,有固定退休金的白芳礼,回返家乡,发现好多孩子四处干活或玩耍,一问之下,知道孩子们是没钱,才无法上学。
原本准备返乡颐养天年的白芳礼老人,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有学上”。从此,白芳礼以74岁的高龄,重新蹬上了三轮车,一年365天,不论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6点出车,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从未休息过一天,直到2001年再也无力蹬车为止。
十五年间,白芳礼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在街头奔波,积攒人民币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大中小学与贫困山区的学生。有人曾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去年白芳礼去世,人们发现他的私有财产账单数字为零。
赵景华:拾荒拾养十弃婴
79岁高龄的陕西拾荒老人赵景华,三十多年来先后拾养十名女婴。一贫如洗的他,为了养育这些他视如亲生的女孩,起早贪黑,辛劳奔波,用捡破烂换来的钱,将弃婴一一养育成人。
1974年,赵景华夫妇赶集时,遇到了被遗弃的女婴,脐带还带着血,便把她抱回家,养大成人。这个叫“会英”的孩子已30多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从此,赵景华和老伴开始了爱心里程。现在,年老多病的他,还养着五个女孩,最小的“门英”才6岁。
谈到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有的正常,有的残疾的女孩时,赵景华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见了娃,就觉得怪可怜的,那是一条生命啊,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救活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呀。”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已经79岁高龄,还患有哮喘等很多疾病的赵景华一人身上。
赵景华说:“带大孩子们,虽然苦一点,也都过来了,但真的希望不会再有下一个‘门英’出现。孩子们都应该有疼爱她们的父母。”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