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湘凡:参加高考十二年,挑战命运,执着无悔
(低矮的小阁楼,昏暗的小灯泡,曹湘凡在此准备着他的第十二次高考。)
(他说,高考已经成为他的习惯。考期渐近,他一片坦然。)
(看到女儿的小风车,他笑了,他说,在外备考,有些想家了……)
曹湘凡,汉寿人,租住在长沙市蔡锷路,近几年来都以家教为生,在做家教之前,他在株洲某锅炉厂做过业务员,在广州某建筑工地打过工,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在经历了11次高考的失败后,依旧不向命运低头,执著不懈努力。6月7日,他将迎来自己的第12次高考。
6月6日下午4时,作为高考考场的汉寿县二中教学楼正式向考生开放。在一群青春年少的高考学子中,有一位考生十分特别,他就是38岁的曹湘凡。巧合的是,他的考室号码是0308。
我们从大群涌入考场熟悉环境的学生中,一眼就看到了老曹。他穿了一件鲜红色喜庆的T恤,大概是为了图个吉利,加之他身材颀长,38岁略微苍老的面容,在孩子堆中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和其他首次参加高考的孩子不同,他显得更为随意,步履轻松,但绝对称不上轻盈,我问他:“征战多年”的你是否在心态上较孩子们轻松?对这次高考的结果有几成把握?他的脸上微微扯出一丝笑意,随即表情开始凝重起来,他说:“高考的结果那谁又说得准呢。这是不一定的事情。说到把握,也许有一点吧。”
我们跟随曹湘凡进入了0308号考室。他的位子在第二排中间,他的苍老在一群年轻、稚气的脸的映衬下,对比鲜明。
从老曹落座时开始,他的表情一直有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也许,他并不如他自己所说的那般从容。压力,还是无形中使得他难以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如。
在考室中,老曹的旁边坐着一个漂亮的女孩,她看到我们在拍摄老曹,表情十分好奇,嘴巴都惊愕成“O”型。她应该和很多明天与老曹一同“赶考”的孩子一样,对于这个超龄的“怪叔叔”充满了好奇和不解。在如今的年轻人心中,很难理解像老曹这般执著得近似偏执的状态。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他是撞了南墙撞破头还不肯回,倔强得像头驴子。
老曹坐在考场里聆听英文广播试音的时候,不少孩子对他议论纷纷。我们随机采访了其中几个。孩子们对老曹的看法产生了极端的两极分化:一类观点认为他挺傻的,钻死牛角尖,考12次简直是浪费时间、空耗生命,是无意义的追求;而另一类则认为,这个时代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不管他是否金榜题名,只要他是在执著追求,纯粹去做,就是好的,如今的时代太需要“坚持”。
而对于老曹来说,这些舆论或许都不重要,他只是在进行着他的“征服”。
我们只能祝福他好运,并同时祝福所有高考考生都能如愿以偿。
参加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我抵达曹湘凡家之前,我以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能够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守着一个8平方米的小空间、一台破收音机、一台电磁炉。
在我终于见到他那所转个身都觉得局促、阁楼状的、唯一一扇窗户连玻璃都没有的小破屋之后,满脑子里充斥的,全部是有关他生活的一系列疑惑和不解。
严格来说,他的家,即便称其为屋子都显得过于奢侈。
确切地说,那不过是个小房间。
而曹湘凡,居然和他的妻子,天天挤在巴掌大的地方,每天重复着日常的生活。
和其他清贫的人唯一不同,那就是,他已经38岁,参与高考逾18载。
“参加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当我问及,如此频繁地参与高考,每一次考场历练之后,心态上会有什么不同。曹湘凡表情木讷地回答:“我参加高考太多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作息生活。”我反问,“那么,对你来说,其实高考的过程并非享受接近理想的过程,而仅仅是,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只是一种惯性?”
他略微沉吟了一会儿,默许。
在很多媒体盛赞他的执着精神背后,谁会想到,对于这个农民的儿子来说,高考,也许跟种田插秧无甚区别。
“45岁后不再高考,因为45岁还没有成功,那人生就再没有希望”
曹湘凡说,他会一直坚持参与高考,直到45岁,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说他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哪怕到80岁,也可以继续写他的自传,他的小说。我问他,为什么对于高考和写作,你给自己的时限不同?为什么高考不能如同写作一样只是当成爱好,持续到80岁?
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高考当然不同,对一个人来说,45岁之后就没有希望了,如果45岁还没有成功的话。”
“照你这么说,其实,你的45岁,是人生庸碌和辉煌的分界线?而高考,实际对你而言,依旧是‘一朝题名天下知’,‘近书者仕’的传统观念?”
“当然,高考对我来说,意义就在于会不会成功。为了高考,有几个出版社联系我出书我都没时间写。出书又如何,出本书顶多算个业余作家,完全不能跟韩寒他们比,而且,郭敬明出了书不还被骂是抄袭么?高考就不一样,一旦考上了,尤其是名牌大学,那就成名了,成功了。”
人生难得几回“爬”
11次磨刀霍霍,11次铩羽而归。曹湘凡的命运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笔下的那只小燕子———“一次次信誓旦旦一飞冲天,一次次地一头栽进草丛里”。燕子栽了还要挫身,曹湘凡也同样地坐进了考场,去完成他人生旅途上第12次“惊险的一跃”。
曹湘凡在形容他的生存状态时,用了一个词———爬。根据惯常的解读,这个词是辛酸,是苦难;但对于他,毋宁说是一块意志力的试金石,是一种参透生命本原的体认,是幸福。
也许你会说曹湘凡是“现代范进”,他的成功观是那样的陈腐,“一旦考上了,尤其是名牌大学,那就成名了,成功了”;你也可以对他“吊死在一棵树上”的做法不屑一顾,毕竟现在的社会是如此多元,条条道路通罗马嘛!但这样的非议请在你心里打住,因为,你只是你,而不是曹湘凡。
三毛说:千万不要嘲笑他人的梦想。因为梦想,她选择了流浪。流浪能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你我看来的确没有,但三毛能获得幸福,因为远方有梦中的橄榄树。对曹湘凡而言,38岁还在参加高考,即便这次能幸运考上,四年大学读完他还能有什么现实的收获?像范进那样升官吗?他可是连考公务员的基本年龄条件都不具备了;做学问当教授吗?年轻化的当今此路也难通。这些,相信曹湘凡肯定盘算过。但他为什么还要考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圆一个大学梦!在他心里,大学是那样神圣,值得用45年的韶华去寻梦。
在命运面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有些人可以一路坦途实现梦想,而多舛如曹湘凡,则需一路慢“爬”,才有可能接近乃至抵达幸福的彼岸。我们艳羡那些幸运者,我们更应为曹湘凡们“爬”的精神喝彩。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湖湘文化,其“经世致用”的“天下情怀”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勇于任事、执著追求。在我们湖湘子弟的血脉里,不正是澎湃着这样一种永不服输、负重前行的“犟骡子精神”吗?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祝福曹湘凡今年好运!
文章评论
共有 1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