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契诃夫的心

作者:佚名|  时间:2004/8/13 7:37:57  来源:转发  人气:583

  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的巴登维勒。今年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日,全世界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这位短篇小说巨匠和戏剧大师。
  契诃夫以毕生的创作,把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提升到了经典的位置。从《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短篇小说中,我们瞥见了一个烟波浩淼的世界。契诃夫的小说几乎触及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教员、医生、孩子、军人、商人、地主、小官吏……为了真正接触生活,为了了解萨哈林岛苦役犯的生活,契诃夫在1890年踏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长达数月的萨哈林岛之行。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是“全世界最长、似乎也是最不像样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热爱生活、最具行动力的勇敢的作家契诃夫。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微笑之下的希望;不仅看到了极具质感的细微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看到了真相之下埋藏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没有讽刺和鞭挞,不是没有批评和否定;契诃夫以巨大的爱的胸怀在包容理解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准确仔细地描绘着他们,同时在抒情诗的高度为他们的存在作了辩护。契诃夫怀着深厚的情感珍惜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对人类的生活寄予了这样的理想:“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
  契诃夫始终在为这样的一些问题所苦恼:“我为什么写作?我有用吗?我的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在一个作家对这些貌似“常识”的坦诚自问背后,我们看到了一颗始终对社会、对人民朝夕警惕的高贵的内心。
  “他站在群山之巅,有不拔的意志,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他种下一棵树,就看到了千百年后的郁郁葱葱,这种人是可敬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百年之前的这段话仿佛在为他自己准确画像,我们在这颗伟大而谦卑的心灵面前,也感受到了那郁郁葱葱之下的清荫和凉爽。
                                                     (据《人民日报》仲言/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