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类话题作文导写
作者:佚名| 时间:2004/8/16 6:16:02 来源:转发 人气:1148
[小引]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为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而缩小了限制性,加大了自主性,题面的要求往往说得比较明白,所以审题已不是很困难的事。事实也证明,这几年大多数考生不存在审错题、作文不合题意的问题。但是,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如果考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的内涵,也不注意审清题目要求,还是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
[新题演练]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大多是独生子女。青岛一位教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恰恰是管教。
面对这一问题,身处其中的你一定有不少话要说。请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为话题写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提示语中有一句“面对这一问题”,所以作文立意必须围绕“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展开,如果忽视这一提示语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等,也就偏离了题意。
本题立意参考:一、谈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管教,需要的恰恰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二、认同青岛一中教师的观点,阐述当今学生缺少的确实是批评与管教。三、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话题,指出激励、赏识和管教“一个都不能少”。本题立意创新:当代中学生需要管教,但我们呼唤的是高明的批评和管教。
[一类卷]
教育方式之我见(得分:48+10=58)
吴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深为前人赞赏的名言,放入当今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恐怕是有失偏颇的。这句话对教育的功能、教师的职责所作的概括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将教育仅仅理解成一种机械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却忽视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人文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有些国家将教育作为提高本国实力和竞争力的手段,这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应当注重教育的可持续性。”这里的“可持续性”,指的就是教育潜在而又巨大的人文功能。
正是由于某些理论上的误区,使某些教育机制也走上了歧途。其中极为典型的,即所谓的“管束机制”。诚然,由于学生在心智、行为上的不成熟,我们不能忽视“管束机制”的巨大作用——通过师长对孩子的必要的约束和管理,能够纠正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纳入“正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不少不恰当的“管束”,比如禁止男女生交往、禁止正当的娱乐,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削弱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压抑孩子的思维潜能,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会滋长其反叛社会的性格。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影响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而这恰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一方面不能没有管束,另一方面要使管束有度、得当,就像管理林木,要将那些蛀虫一一捉除,但不能一看见有旁枝兀干,就不由分说地将它们一并削除。
其次,即所谓的“激励机制”,要求给孩子们创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行为用一种有异于批评管束的方式(即赞叹和鼓励)进行引导。其实,将“激励机制”引入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向前迈进的标志。激发和鼓舞,这种更为人道的引导方式与孩子脆弱幼稚而又充满幻想、富于创造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适当加以运用,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达到将他们培养成材的目的。但是,重视激励是否等于一味的激励?答案显然又是否定的。如果激励超越了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走向极端——纵容、放任,这恰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相矛盾的。所以,对孩子在思维碰撞中的细小的火花应加以激励——也许这就是今后的燎原之火;但对那些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利益的念头和做法,则要及时而有力地扑灭。
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成长为健全的人,有用于社会的人。管束和激励作为教育的两种方式,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
[点评]
本文对话题的思考是很有深度的。作者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以辩证的眼光,具体分析“管束和激励”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阐明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这是颇为难得的。行文简洁流畅,表意准确严密,体现出较高的驾驭语言的功底。
文章的惟一缺点是第一段中部分语句有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嫌,没有注意很直接地切入话题。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