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相”、“见”用法详析
作者:江西省峡江中学 杨日红 时间:2006/7/16 23:23: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722
第一、[副词],译成“互相”,表“彼此”。如: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③“相见常日稀”、“叶叶相交通”、“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
这些句子中的“相”都是这种用法。
第二、[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有称代的作用,可代称“你”“我”“他”“它”等。《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类似的用法的句子有很多,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句中的“相”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此句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两句的“相”可释义为“他”。
这个义项中,由于“相”所处的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很多学生会把它翻译成副词“互相”,而实际上,它是代词,是一种宾语前置。
另外,“相”还可构成虚词复合词:
①相与:一起。“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相得:相投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相应:合适。“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见”充当文言虚词时有两个义项
第一、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是介词。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见欺”即“被欺”。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二,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见丁宁”即“丁宁我”。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同上)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三,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这时的“见”为助词。
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
②“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对。“见教”即“指教”。今有熟语“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示”“见告”(告知我)“见怪”(怪罪我)等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