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私塾的命运与一代教育的悲哀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2 10:02: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01
  
  2006年07月2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立独行且又饱受争议的“孟母堂”最终将面临被取缔的命运。7月24日,上海市教委发言人就“孟母堂”的办学现象明确表态,认定孟母堂方面同时违反了办学许可的规定、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教育收费的规定,属于违法办学,与此同时,松江区有关方面则称将在开学前将孟母堂予以取缔。(《东方早报》7月25日)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套用伏尔泰的名言,笔者想说:“对于‘孟母堂’,你可以大骂特骂(前提是不侵犯其名誉权),但决不可以强力封杀。”对于背诵《易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的教学方式,你可以认为是在误人子弟,但你不可以阻止他人的尝试,教育需要更多的自由。
  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认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是一切契约的基础,是公民社会每个公民最该拥有的基本自由。是的,没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追求其他自由一定意义上等于痴人说梦。然而,这一自由从哪里来?公民个人应该极力追求,与此同时,社会与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可是“孟母堂”事件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政府不但没有创造条件,相反还成为公民追求这一自由的绊脚石。
  教育为何需要自由呢?这首先是教育规律使然。爱因斯坦说,“神圣的好奇心”与“内在的自由”,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与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是从事任何精神创造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素质的获得有赖于外在的自由。
  其次是教育竞争使然。竞争才有发展,教育系统内部也应当参与市场竞争机制,然而时下的义务教育几乎是铁板一块,教材与教法全省甚至全国统一,这样的同质现象如何孕育竞争的因子?而“孟母堂”就打破了这一格局,让新颖的教学方式参与进来,一旦它试验成功,或可带给普通学校一种压力,迫使它们改革奋进。
  可是,“孟母堂”却面临着被取缔的命运,地方政府部门给予教育的自由之少由此可见一斑。1919年,蔡元培在《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于是来干涉了,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教育自由的缺失,是蔡元培的悲哀,也是“孟母堂”的悲哀,又何尝不是中国这一代教育的悲哀?
  上海教委:"孟母堂"违法办学 家长行为亦属违法
  针对“孟母堂”办学现象,上海市教委昨天(24日)公布调查结果:“孟母堂”并未获得过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且未经有关物价部门审核,擅自向学生家长收取高额费用,为此,已责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和依法处理。与此同时,对于有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到该学堂接受教育的行为,市教委表示,与《义务教育法》相悖,亦属违法行为。松江区教育局已向“孟母堂”发了相关的告知书和公函,近期内将依法作出处理。
  上海全日制私塾:学生背经典看三国大长今
  “我们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不上一般的小学算术。”这席话如果出自一名学校老师之口,很多家长一定会非常惊讶,但这却是上海“孟母堂”发起人吕丽委的明确说法。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中甚至涉及到微积分,5名老师就在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下,教授从4岁到12岁的12位孩子。
  不同于一般小学的40分钟课程,“孟母堂”的私塾式授课每堂课长达近两个小时,其间没有休息,一直连续学习。学生按年龄被分别安排在不同教室里。在这里,老师统一讲课的时间相对较少,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作学生自学,背诵经典是他们的头等功课。对此,老师会安排测试。
  以下是10岁男孩沈一灯和他的同学们一天的课程安排:上午8:00到11:30,上课前集体念一遍《弟子规》,课上再将前一天学的《易经》自己读20遍。下午1:30到5:00,英语读经课读《仲夏夜之梦》,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人发一台CD机,每人根据自己的进度,听音、跟读。这些内容沈一灯同学在读,他4岁的学弟也读。
  现代私塾不光在上海出现  北京学校私塾式教育
  成立于1998年5月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之外,开设了武术、瑜珈、围棋、古诗文吟诵、传统蒙学读物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京剧昆曲、古筝古琴笙管笛箫二胡埙鼓(每人至少掌握一种)、书法国画、篆刻、中医药,等等。
  以国学教育为主的“现代私塾”为何重兴?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缪建东教授表示,现在的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层面传播得比较少。以国学教育为主的现代"私塾"的诞生,可以说是在德行教育方面的一个弥补。
  南京师范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教育史的资深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教育重智轻德。各种私塾的产生以及幼儿国学教育的重提,同当前这种教育现状不无关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