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岑参诗风之比较
作者:不详 时间:2006/8/7 10:18: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75
就诗中传达的思想内容而言,高诗似乎更为深广。《燕歌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其中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诗人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入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成为广被传诵的名句。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诗歌节奏紧迫,形成高昂激越的声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写景与叙事的结合上,该诗也具有代表性,以边塞奇异的风土景物和气候环境入诗,寓情于景物描写中。
表现手法上,高适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岑参诗歌除有部分直抒胸臆外,还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状雪景之句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一暖一冷两种意象取得艺术上惊人的和谐,千树万树与边地壮阔背景相呼应,显得清旷峭厉。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
高岑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还表现在语言上。虽然岑参与高适一样,语言都是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没有什么生僻的词句,但在词句的锤炼上岑参诗歌还是颇见心机的。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诗歌中凭借才气之盛,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词句很多,读了撼人心弦。再看岑参诗歌,句式、节奏、押韵上则灵活多变,富于创新。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少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相一致,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
通过上述比较,高、岑二人诗风之异同已大致可见。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个人得失心较重,好奇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景雄奇壮丽。艺术表现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诗有汉魏风骨,古朴厚重;岑诗借鉴齐梁,注重音律,形式上有所创新。二人在悲壮的总特征之下,又分别赋予自己的诗歌或雄浑或雄奇的个性特征,令边塞诗的层面更为开阔,风姿更为多彩,也向后人提供了如何炼铸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范例。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