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易中天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13 22:48: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17
  报道说,《品三国》让“三国”题材的作品成为出版界争抢的一块蛋糕,甚至形成了出版此类体裁作品的井喷现象。非但各种 版本的《三国演义》由此再次热销,有关三国题材的作品也纷纷 出版,比如《正说三国》、《解读三国》等等诸如此类的作品, 非但如此,甚至连环画也接踵而来。满大街的“曹操”、“诸葛亮”……等三国人物传记、漫画册子,这个盛况估计比去年所谓的“红楼年”更猛烈了,现在基本可以给今年的出版下一个定义 ——“三国年”,不晓得明年会不会是“西游年”或者“水浒年 ”。当然,“三国年”的主角是已经被评定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教授,凭借强大的宣传,易教授的作品现在基本已经垄断了畅销书排行榜,除《品三国》之外,《品人录》、《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等等著作无一例外全部榜上有名,个人占据畅销书半壁江山,易教授真的是“教授
  “学术超男”是非多:如日中天背后的争议
  易教授盛名之下,也必为盛名所累。这个累,不仅仅是易中天教授要到全国各地为他的大著搞签名售书,以满足他的粉丝的需要,更是要不停地处于同辈学人、大众媒体的时刻关照之下,易中天教授算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因为媒体名声雀起,成为超级教授,“学术超男”,又因媒体陷入不断的采访战中。不过易中天还是聪明人,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易教授抛出一句,“不回答”,似乎顿时化解了各种矛盾,不过依照小编看来,这仅仅是暂时的。
  易中天之争NO1:《品三国》竞标惹争议
  上海文艺55万天价争易中天 是馅饼还是陷阱?
  首印55万册,版税14%,三年内保底印量达20万册。昨天,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易中天《品三国》书稿竞标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远远超出其余10家竞争对手的数字,成功竞标。现场,当主持人宣布上海文艺出版社夺得标王的消息时,全场热烈鼓掌,表示祝贺。上海文艺出版社老总郏宗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看好易中天教授的发展潜力,数字虽高,但绝非离谱,我们绝对是以理性状态来参与这个游戏的。《兄弟》的成功发行,不仅让我们对自身的发行能力充满信心,也由此看到了中国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
  易中天之争NO2:PK著名美男作家葛红兵
  葛红兵发难: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
  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而且是混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起来,正着混、反着混,这样讲课,是有些问题的。品《三国》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我看来,“三国”对中国文明的意义就如同《荷马诗史》对欧洲文明的意义,它们都是神人相通的作品,事关民族信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三国演义》的价值高于《三国志》等史书,因为前者只包含了比“历史真实”更高的“审美理想”。而中天易恰恰是解构了这个理想。
  历史该怎么读,又该如何去读?平民当然有平民的视角,同样学者也会有学者的视角。历来对于三国的判词莫过于《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平民视角中的历史认识,历史本身不过是循环往复的,而重要的是历史中的人物、英雄,所以《三国演义》的作者关注的不是历史的发展观、历史的阶级性等一系列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必要要面对的“科学主义”词汇,而是人性善恶、品行高下、奇闻逸事,这样一些已经被现代史学所屏弃,而仍旧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观念。易中天的讲座,不在是作为一个学院派知识分子传授经过学院体制认证的“知识”,而是以民间的手法,重新将高不可攀的历史回归民间。小编以为,易中天的做法从传播知识的角度是可取的,但是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又是不可取的。在易中天众多的批判者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易教授本人并不是站在央视“百家讲坛”之上进行学术探讨,而仅仅是传播了一些关于西汉、三国、魏晋的简单知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