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学生还不行?——师生矛盾成因漫谈

作者:莆田西厝中学 宋金波  时间:2006/8/27 16:05: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50
  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早已风光不再;文革时期"臭老九"的诸多遭遇也属尘封旧事。而今新课改大潮正汹涌澎湃,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但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教师的事还常见诸报端。师生矛盾因何在?在此结合农村校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义教困难今犹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类学生全部升上初中,难免出现面积不小的厌学现象。再则,义教法规定学生就近入学,可重点校甚至城区条件较好的初中校仍可先收钱后收人(当然再后也是赶在农村校开学注册之前),且美其名曰"择校生"、"借读生"。为应对优秀生源的流失,农村校纷纷重开"奥赛班",虽已非万紫千红、遍地开花,却也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经城区"提前批"录取、再经"奥赛班"首批招生后的残余,就是占农村校主体的普通班。每班六、七十人,总有那么些后进生需要你多献爱心。时常面对着"不成钢"的"朽木",你会觉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显得好苍白。这些学生的难教育导致师生间常有不和谐的杂音。
  应试教育有市场。近来,为清查应试教育市场,湖南教育厅出台了"十条禁令",很得赞赏;广东也有多项措施为中小学生"减负",深受好评。有制度是好,但关健的还是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在世纪之交达到较为系统的高度。但不可否认,"素质教育搞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办得实实在在"在不少地方仍是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应试教育亦非洪水猛兽,全不可取。反对"应试"的也不一定就是英雄。应试能力难道不算素质的一部分?关健是要考什么、怎样考。及格率、优秀率与年度考核紧紧挂钩,上达标校差一两分就是一两万。教师、家长敢不绕着"指挥棒"转?应试教育学生负担重,有的老师偏又固守"严师出高徒"。不堪重负的学生与身心劳累的教师偶尔起点摩擦也就不足为奇。
  惩罚尺度难把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罚自是不对,但现在有不少人将必要的惩罚当成是体罚。广西贵港一初中生被罚站4分钟,后请假外出从山洞顶部坠落身亡,其父母以体罚学生等为由索赔17万。4分钟是不是体罚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不过抄写5遍是"变相体罚"似已成定论,但我担心让学生背诵课文也当属此类,让小学生每个生字写1页怕也逃脱不了"变相"的干系了……只是不知我到哪儿告去。北京市教委倒是广开言路,学生可以匿名登录东城区德育网,向学校以上机构"揭发"学校或教师不合有关规定或师德修养之事。可这种方式是否就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否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呢?《中国教育报》署名文章已提出了此举存在的隐忧。没有必要的惩罚,校规无异于一纸空文。且教师一旦跟体罚沾上边,就是"一票否决"没商量。教师压力也不小;"充电"是提高自身、应对竞争的需要。暑期"三培训"(普通话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职称培训)马虎不得;平时提高学历的自考得下苦功;参加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也得交作业、去面授……于是,矛盾显现,有的教师不敢管,有的干脆没空管。这样看来,师生关系冷淡也就在所难免了。
  家庭教育跟不上。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同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少年,不同的家庭条件决定着他们的性格、心理特征、品德行为及其他方面发展的程度和方向。父母的人生态度、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性格脾气、教育子女的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近年来,许多农村家庭经济好了,但是钱袋鼓了并不意味着教育子女的方式就高明了。某些家长素养偏低,影响了家庭教育积累的优势,缺少与学校教育配合的主动性。一些家长自己管不了孩子,学生一出事就全推给学校,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交了"学费"。再则,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影响未尽。家中男孩多是独子,有的家长对之溺爱有加。与此相反,有的却又粗暴打骂、放任不管甚至纵容教唆。K12网报道说:武汉某学生殴打教师,而家长却当旁观者。其实,学生家长到校对教师大打出手也非天下奇闻……在不良家教影响下,教师的威信明显下降。这也是导致师生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社会教育有欠缺。"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这个大家庭日益成为青少年学生活动的一个广阔空间,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无遮拦的网络信息全方位影响着正处于"危险年龄"的初中生。有个例子触动了我的神经:课上有生入迷阅黄书,师没收不给,问之羞否?答曰:啥年代了,何羞之有?我不禁想起那句够"前卫"的话:人家外国都流行艾滋病了,我们才流行感冒,太小儿科了!现在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渐趋广泛,若不是近段政府下大气力封杀"黄网"、清查"黑吧"、严禁色情暴力影视并敲响打击低俗报刊的警钟,出现"5+2"等于负数决非危言耸听。社会教育若是难以胜任,学校说教往往花费大量心血也无济于事。新型师生关系怕是也难于一时之间形成。
  媒体宣传欠公允。近来报上提尊师的少了些,谈爱生的多了些,这可以理解。关注学生主体,张扬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这已是大家共识。只是有些文章片面分析矛盾起因多为教师之过,无视学生个性张扬转化为张狂。"学生打老师不是新闻,教师打学生才是新闻"这给师生关系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个中滋味,恐怕只有教师自己才能体会了。师生矛盾,谁对谁错,理性分析。有失偏颇的宣传对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恰逢新课改春风,一切都正往良性发展,师生关系如何改善?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我仅代表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但愿不久的将来,师生关系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我不知道 于08-29 21:31发表评论: 第3楼
  • 看到本文有同感的十之八九是同行,我们只能是聊以自慰而已。一句话,现在的教育你不必太当真。
  • 匿名 于08-28 13:25发表评论: 第2楼
  • 说的太好了!分析得太透彻了.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成为一些不懂教育,又不负责的家长的保护伞,老师只有挨打、挨骂的份!我觉得读了你的文章似有相似之处。中国的教育
  • 于08-27 21:29发表评论: 第1楼
  • 社会上家长中懂教育的人多了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好起来 ,现在愚昧和蛮横无礼的人太多了!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现在根本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