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给你一个不选北大清华的理由
作者:《课堂内外》杂志社 张真 时间:2006/9/11 19:09: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25
上海的复旦、交通大学首开中国大学自主面试招生的先河,在高考还未进行前就率先录取了大批“尖子”。而香港8所著名高校,2006年更是获准在内地大举扩招抢夺“精英”,众多的状元英才们纷纷放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
北大清华,不再是众多高三学子的唯一目标!
在九月进入高三的同学和更多的后来者们,又该如何完美地实现“人生的第一跳”?《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约请到了几位2006年的高考精英,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你解读成功的秘诀。
也许,当2007年的高考来临时,你真的可以有不选北大清华的很多理由!因为,中国数十年铁板一块的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已经开始熔化了!
香港高校:通往世界的出口
去香港上大学!这句话并不是2006年许多高中毕业生的想象,而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6年高考一结束,获准在内地17个省市招生的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8所港校,就集体组团进入内地开始“抢人”,所到之处,场面火爆之极,人气之旺盛,就如2006年夏天的温度一样节节飚升。
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总计招生1300名左右,全国报名的人数却超过了3万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一流高校录取,你愿意选择到哪里上学?”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考试频道的联合调查显示,选择香港高校的学生和家长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71.2%。
一、高考状元们的“背叛”
先来看看发生在2006年部分高考状元和尖子生们身上的故事。
四川理科冠军周小天在高考之前,已经确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随后在参加香港科技大学的考试中,她也成功通过,并被许以半额奖学金。这对当时的周小天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战绩”。而当她获得高考冠军后,情况立即发生了突变:清华大学决定奖励她1万元的入学奖,香港大学则开出了58万港元的天价奖学金,而之前许诺给周小天25万港元奖学金的香港科技大学也马上翻倍,开出了50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而且两所香港高校都承诺专业随她挑选。
还有同样是被称为2006年高考“第一个样板”的四川女生李卿曦。2006年年初,当别人还在埋头准备高考时,已经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她就在父母的鼓励下,参加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所内地名校的面试,由于综合素质出众,4所名校全都给她发了入学通知书。她最后参加面试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给她发来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承诺给她39万元港币的全额奖学金。此外,成都文科冠军代媛媛被香港中文大学以50万港元奖学金“预订”。四川省文科冠军陈璇卿因被北大提前以“签约”方式“保护”,才得以避免了港校的“抢劫”。
广东省高考数学单科和总分状元杨洋,香港科技大学在面试现场当场拍板录取了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杨洋也最终放弃了从小心仪而且已经报考的清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成为内地又一个转投香港高校的样本。广东高考外语类状元孙贝贝更是直接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并最终被录取。广州市2006年9名高考状元中,有6人都报考了香港高校。
在北京,2006年的文科状元何旋和理科状元杨蕙心也双双出现在了香港科技大学的面试考场上。与他们一起参加面试的,还有很多来自人大附中、二中和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的志愿都无一例外地选报的是清华或者北大。
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超常班15岁的女生刘苏辉,在高考中考出了653分的好成绩,成为了香港理工大学在这次招生中相中的年龄最小的一位考生。估分的时候,刘苏辉保守地估了620分。因为可以享受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降20分选专业的政策,填志愿的时候,家长老师一商量,就按照估分的成绩,第一志愿填报了复旦大学。等到高考成绩公布,家里人都傻眼了,她的分数整整比估分的成绩高出了30分!如果就这样去了复旦,都不甘心。怎么办?于是就去了香港理工大学的面试现场。7月13日,刘苏辉收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和同时为她提供的40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而同一天,刘苏辉也查询到自己已经被复旦大学录取。又是一个怎么办,到底去哪个学校好?全家人乱成了一锅粥,最后刘苏辉自己拍板:“我去香港理工大学!”
这些“背叛”了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的“状元们”,在2006年香港高校掀起的招生风暴中,还仅仅只是几个代表而已。
二、我们将打破北大清华的神话
“总有一天,我们将打破北大清华的神话!”这话出自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事务处朱力径老师之口。不管这句话是戏言,还是招生广告词,却真实地彰显着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的香港高校,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如此吸引着内地学子的目光?在众多的吸引力中,有一个东西最直接,也最刺激眼球,那就是巨额的奖学金。
对于优秀的内地考生,香港各大学都会提供多种奖学金,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如香港大学每年共有约1000项不同类别的学术性奖学金、奖项,奖学金额达1亿港元,供所有港大本科生申请。香港中文大学设有1700项奖学金,2006年更是大幅提高在内地招收奖学金生的人数,由100名内地生分享5000万港元奖学金,平均每人50万港元。香港城市大学特别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所有被录取的内地考生,其中分为状元奖学金(免费在港读完大学)、分等奖学金(依参加内地高考的成绩划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奖金各为6万、3万、2万港元)。事实上,在2006年参加面试的考生家长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毫不讳言,他们就是冲着港校的高额奖学金报名的。
由于历史与国际商业化的影响,香港高校大多非常重视英文及西方文化的教学,自由港的地位使香港的大学能够保持高度的对外开放性,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大学开展交流学习的众多机会。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香港大学每年约有不少于1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名校进行短期(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香港中文大学与140多所著名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流计划,目前这类交换生有400多名。在2005年至2006年度,该校安排了约1600名本科生到全球23个国家,共180所大学参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动。每年约有三分之一左右到香港高校就读的内地学生会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这些学校包括普林斯顿、哈佛等世界级名校。这样开放的环境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国内高校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而香港高校优秀的教育带来的优质就业保证也是吸引内地毕业生的重要原因。
2006年内地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13万,就业压力空前,即使是重点大学,就业前景也不是很乐观。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约70%的本科生在毕业前夕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不少虽找到了工作,但最低的月薪还不到2000元。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村长助理的竞聘中,有北大的本科毕业生88人,硕士生20多人和多名博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了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与北大清华毕业生们尴尬的生存危机相比,香港的名校毕业生可谓牛气冲天。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该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平均月薪达到了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而其2006年的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也大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除此以外,香港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的去向时,更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留港、赴海外或回内地修读研究生课程和工作。他们集内地与香港双重文化背景于一身,既能融入内地的独特文化,又能适应香港生活,以至国外的国际化体制与习惯。这种特有的背景,本身就令到香港学习的内地本科生具备了社会竞争的优越条件。
三、不按套路出牌的面试
什么样的学生比较容易被香港的高校录取?假如你是高考状元,香港高校就一定会录取你吗?港校的招录方式和标准又是怎样的……面对港校的诱惑,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对向往香港高校的同学来说,一定是急于想弄个清楚明白。
在2006年的招生方式中,港校分为两类。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参照内地高校的招生方式,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其他6所高校则采取考生自行选报、高校自主录取的办法。
与国内高校录取只看分数招生显著不同的是,除了高考成绩要出类拔萃外,港校要求英语成绩也不能低于110分,因为香港高校都是全英语上课,英语要不过关,就如瞎子一个。此外,还要过高考、英语笔试、面试三道关,而其中全英语问答的面试则起着决定作用。
港校的英语笔试考卷包括三部分,一是阅读,二是填空,三是作文。和高考题型不同的是,虽然只有一篇阅读,但长度有1000个英语单词,包括16个选择小题,看似简单的试卷,想拿高分的难度可不小。“英语考试的作文单词量太大了,高考才要求写出100多个单词的作文。这回的考试却要求写出500个单词的作文。”这是众多考生的同感。
香港高校的面试通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两位面试官主持,一般四五个考生一组同时参加,进行圆桌讨论。首先,每个考生须做30秒左右的自我介绍,随后面试官将给出一个话题,由小组成员自由讨论。讨论的话题可谓“五花八门”,天上地下,历史未来,天马行空。最后是一分钟陈述,描绘自己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或最能表达自己个性的东西。
2006年7月5日下午4点,广东港大面试地。考生周某结束面试出来时,已是满头大汗。不过对自己的表现,他觉得还算满意。他们这组老师给出的话题是:“现在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你觉得这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办法?”他第一个发言:“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在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应该援助不发达国家。”第二个学生则建议:“应该让老年人再次学习,参加各种相宜的工作,用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第三个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并指出这样也会对社会有贡献。第四个学生却不以为然,反问:“这是个问题吗?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这个问题是年轻人提出来的,年轻人对老人的关怀不够,才会觉得这是问题。”……
“没想到整个讨论过程这么激烈,每个人都想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其间我们从经济问题说到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竟扯到了计划生育上!有时也说着说着就没话了,如果谁能在这时救个场那可就太牛了。”说起面试过程,他直叫“大开眼界”。
正是通过这样被许多考生形容为“不按套路出牌”的面试,从中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心理素质、应对与表达能力、组织思想的逻辑能力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见解等综合素质,用港校教授的话说,就是“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
四、推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到香港读大学到底能给内地学生带来什么?听听两位过来人的现身说法,也许你就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黄仁斌,毕业于华东师大附中,现在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讯息工程系三年级。高三毕业后,他被保送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学习一年后,出于对香港高校较强的商科教学力量的向往,黄仁斌转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在香港三年,黄仁斌的经历非常丰富:他不但到台湾的高校进行交流,就“全球化浪潮下的青年文化”进行了10个月的研究,并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其后又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大半年的交流学习,进入最好的实验室,跟着著名的教授做实验……
2005年进入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广东考生黄子聪,称一年来在香港的学习收获“超过了原先的想象”。去年他的高考成绩超过了省重点线,在内地不足以上到名牌大学,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的面试机会并最终从一两千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香港学术自由,和外界的交流很多,而且资源丰富。”他说,在学校图书馆你几乎可以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即使学校没有,也立刻可以从别的学校借来。内地学生第一年上的是基础课程,平均每天只有2~3小时的课,余下的时间完全看自己怎样支配。学校基本没有期末考试,却有连续性的考察,包括课堂表现、小作业、小测验、导修报告等。令黄子聪最津津乐道的是香港高校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名交换生,大部分来自欧洲,学校每年也有很多交换生名额出国学习,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由于香港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平时可以接触到很多国际化的知识。黄子聪学的是室内和环境设计专业,但课余时间却经常去听音乐会、看画展,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
大学是高中的方向和归宿,而大学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学习、成长的全部,但却是开始真正地走向世界的地方。对内地学生来说,到香港读大学,就如是在自己家门口留学。在这座拥有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国际化城市里,香港高校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为那些结束高中生活的优秀学子们打开的是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