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作者:广东省顺德龙江中学 刘国兴| 时间:2004/9/3 16:59:19 来源:原创 人气:872
[引子] 一位大师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师的话诚然是不错的,但我想:路,有直有曲,有崎岖有平坦,有通途也有此路不通,该走怎样的路才好,似乎应该有所取舍;而且,地上,也并不到处都是路。
高楼在耸起,高速列车在飞驰,火箭在腾空……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减少到8000万,再减少到3400万,减少到……
高科技从无到有,“863”计划先后投入5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告诉我:中国,不只是醒来了;中国,在崛起!
然而——
就在100年前,圆明园的大火还未熄灭,蓝眼睛勾鼻子在中国大地上趾高气扬,浑不知耻地以主人自居;洋酒、洋烟、洋钉、洋布充斥着可怜的市面;孔乙己死了,祥林嫂死了,贫苦的人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夏瑜死了,李大钊死了,“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大实话竟成了“大逆不道”之言……看着这衣衫褴褛的大地,看着这神情麻木的大地,怎能不让外人心存蔑视!怎能不令赤子疾首痛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中国人真的那么蠢那么笨吗?中国人真的那么轻那么贱吗?中国人真的是东亚病夫吗?如果是,中国怎么会有四大发明?中国怎么会有郑和航海?中国怎么会有孔子孟子、渊明东坡?怎么会有令洋人大跌眼镜的“人”字铁路、冯如的先进飞机?是古人聪明近人不聪明?是中国只有几个人聪明大部分人笨?
我常常苦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00年间,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请别笑我,亲爱的的读者,这个问题并不空泛,也不只是一道政治试题。
坐在装有空调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翻检历史的痕迹,我无法苟同那些已有的定论。我苦苦思索,希望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理由,但答案似乎不在办公室里。
下班了,走出校门,看到大车小车南来北往的龙洲路,我的眼睛不禁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要的答案或许就在这里!
这里曾经是一片水田和鱼塘,只有一条小路蜿蜒于荒烟蔓草间,可如今,宽阔的龙洲路上连325国道,下至中山珠海,每天通过的车辆数以万计,路的两旁耸立起高高的前进家具汇展中心、豪俊装饰材料城、镇政府大楼、龙江医院、电信分局、龙江中学、联塑大厦……
几年不见,这里已今非昔比,简直是换了人间了!
我想:这一片土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请别笑我,亲爱的读者,请别告诉我一个人云亦云的答案:那是党的政策好,那是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是的,我不否认。
但——
如果龙洲路不是修在这里呢?那繁华的该是别处了!
如果龙洲路不能上连国道下接珠海?那繁华的也该是别处了!
面对车流滚滚的龙洲路,我不能不陷入沉思:
同一片土地,它的繁华与否,全是因为路的不同啊!
选择了一条交通要道,这里就繁华了。
选择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路,这里就繁华了。
千百年来,我们苦苦寻觅的,不就是这样一条路吗?不就是这样一条符合国情的大道吗?
林则徐魏源寻找过,
康有为梁启超寻找过,
洪秀全洪仁轩寻找过,
孙中山廖仲凯寻找过,
李大钊陈独秀寻找过,
毛泽东周恩来寻找过……
今天,鲜活的事实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告诉我们:
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
中国,应该怎样走这条路!
[画外音] 这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它却并非坦途。
它虽然崎岖,却通向繁荣发达;
它虽然充满艰辛,却通向幸福美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