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三曹”诗才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0/2 6:46: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35
这一时期的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不断反映丰富社会生活,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作品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健美有力。建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不依经傍典而直达所怀。抒写情志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力量。文风清峻气盛词壮。其次,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也有产生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总的来看,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从而形成了建文人慷慨悲壮的文学风格。再次,文风华丽,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文学独特艺术个性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的特征被后人标举为“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
曹丕,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於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於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向论诗才高低,动辄引典锺嵘诗品,其中寓意颇深。
在锺嵘的一家个人意见,极尽赞美曹植的诗才,远远胜于父兄,若是换别人来点评或许答案又不一样,王船山反认文才相校:「曹丕为仙,曹植为人」;刘勰把三曹相提并论,同时并驾其驱。这不是人云亦云,或是权威与正确错误之辨等。
不必太强调锺嵘称颂「曹植为上品」,而点评「曹丕为中品」,因为《诗品》同时还评批「曹操为下品」。兹引录原文如下:
曹植为上品:
「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曹丕为中品:
「魏文帝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曹操为下品:
「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改变两汉五言五诗而增变为七言古诗的滥觞者为曹丕,对于楚辞汉赋的诗歌歌体有划时代的创举,而不被局限于旧社会的巢臼,而且首开文学批评的先河,若不是身为皇帝,曹丕在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性在文学史上分水岭俨然有成。
横槊赋诗之称的曹操,也是武功大于文采,从现存的乐府《短歌行》及《龟虽寿》等,大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叙景的英雄本色,直言未来抱负,文风古朴不饰雕琢。比起骈丽歌颂德或是浮华妍荣言不及义的虚伪,真诚抒情表志,犹胜于敷衍应付的垃圾文章。
曹操及曹丕父子虽被身分地位所遮掩其流离诗才,仍然可观。
刘勰以「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辅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不偏不倚,允执其中欣赏三曹文才。
真金不怕火炼总经得起考验,标新立异不过为短暂的浮云蔽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