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一词多义例谈
作者:尚市镇中心学校:李兴华 时间:2006/10/3 7:13: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00
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如:
从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从民欲也
“从”,从字形上看,是一人紧跟着另一人,因而义为“跟随”,即“从”的本义。例①中的“从”字即为此意。例②中的“从”的含义是学习,例③中的“从”的含义是顺从、依从,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即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如: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点》)
例①中的“鄙”的含义为其本义“边境”,例②中的“鄙”的含义为“偏僻”,例③中的“鄙”的含义为“浅陋”、“庸俗”。因为是边境地区,所以偏僻闭塞;由于闭塞,未能受到社会文明教化,因而相对较为浅陋、庸俗。②③各义都是由①义引申出来的。①义“边境”是引申的起点,②义是直接从①义引申而来,是直接引申。③义是从②义引申而来,属间接引申。
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生发出来的意义。借得一提的是,比喻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但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喻则是临时性的。如:
①怀抱利器(《送董南游河北序》)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以上两句中加点词,在这里都是运用了其比喻义。例①中的“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例②中的“崩”比喻皇帝的死亡。
假借义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是依附读音,用以寄托某种事物,这就称为“假借”。文言中最明显的假借现象就是通假字。如:
①寡助之至,亲威畔之。(《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以上句子中加点字皆为假借,在句中的含义与其本义毫无关系。例①中的“畔”是“叛”的假借,意为背叛;例②中的“反”是“返”的假借,意为往返;例③中的“强”是“僵”的假借,意为“僵硬”。例④中的“食”为“饲”的假借,意为“喂养”。
近年来,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如:
1、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 回复短信 D. 回环往复
(2005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11题)
2、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②后值倾覆 值:
(2005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第8题)
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2005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第6题)
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故”、“固”、“或”、“间”、“为”、“亡”等等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如:
故
①故五月渡泸。(《出师表》)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④温故而知新(《<论语>六则》)
例①中的“故”根据原文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一句推断,应该解释为“所以”。例②中的“故”根据上文“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来看,意思是“特意”。例③中吴广“数言欲亡”的目的是“忿恚尉,令辱之”,因而“故”意为“故意”。例④中的“故”与后面的“新”相对,毫无疑问就是“旧”的意思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