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随感
作者:枫桥镇中 蔡陆定 时间:2006/10/9 12:00: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1
欣赏老陈的毛笔字:浑圆有势,笔随人意;字态豁达,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一勾一画,与颜体非常相似,所写之字体现的洒脱之感似又胜颜公。于是手便痒痒然,夺其所爱,抓过老陈手中之笔,信手画来。不想长时间与毛笔绝交,用笔颤颤,横画上下转悠带齿痕,竖画左右晃动似垂髻。本以为纯熟的“徐”字,恰似风吹之柳树,又似半老之徐娘,立不稳,气不足。想起近段时间琐碎杂务缠身,原本平静的心里漾起一丝浮躁。
人有惰性,这是天性,之所以是天性,它往往难以克服,即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精神学大师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他认为,现实的人抱着现实的原则,超乎现实的道德原则始终抑制着自身的行为。其实,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达显贵人都是以快乐的原则衡量自我,快乐的事我做,快乐的活我干,一切违背本心,违背本我的事那就只能说声“拜拜”。陶渊明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为了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使得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的诗人毅然脱离了污浊的官场,闲适、恬静、清心、超然,乐天知命,乘化归尽。我常常这样深思:这“惰”与“快乐”是否就是一对因果姊妹,有“惰”就有“快乐”,有“快乐”就会有“惰”。想是陶渊明因厌倦世事烦琐,才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寻求恬静安谧的环境,去荒山野岭开辟心中的乐园,以“采菊”“荷锄”以自娱。
人生于世,万事由不得自己,需为糊口而忙碌,需为养家而奔波,倘一味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终不能立足于世,这便有了苦乐。眼见迷离斑斓的世态,耳听喧哗浮躁的世界,又有几人耐得住寂寞,静心做一点学问,专心干一份活儿呢。耐得住寂寞就是静,而这“静”恰恰是修身正道的基础,佛家提倡心如止水,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代学者说:“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一化齐之妙。”又说:“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空、动静两忘的境界。”生活之中有得有失,事业之中有成有败,时运之中有好有坏,得失、成败、好坏全在于保持心神的宁静,“操存涵养”之中。
庄子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又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庄子认为,物无用,就不会有害,也不会有困苦,从而得出,至人无为,就可获得逍遥自在之绝对自由。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走进了这样的自由王国,快乐、喜悦便时时跟随身边,此乃“无为而乐”。世人都晓“老庄”的哲学是逃避人世,远离纷杂,又有谁了解“无为”之境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无为),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无为”则自成高格。看老陈的字体洒脱,豪宕舒展,想是老陈已熟谙其中之奥妙。
人总有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为了寻找这个理想的家园,多少人在苦苦地追逐,忘我地努力。挎上行囊,背井离乡,跋山涉水,勤耕细作,假若觅途之中迷失了方向,痛苦、悲伤就接踵而来。但若一旦找到了这个家园,现实之中出现了这个家园,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不再是书中的意象,梦中的幻影,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出现在面前,喜悦、快乐便充盈身边。所幸的是,中国自古有哲学思想引导我们,大悲有大喜,大喜有大悲,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系。苦乐面前需要的是战胜自我,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温软的梦床和庸俗的泡沫中。不妨学一点古人的做法,将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当作人生三大乐。
哎,又有几人能至“无为”之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