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好生的冲突 教室“惊天爆炸”炸醒什么?
作者:周明华 时间:2006/10/23 12:04:52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834
看到这起自杀式爆炸的新闻,我脑中“嗡”的一声被惊呆了——一少年腰间绑着厚厚的炸药,之前他和同班好友说自己不想读书了,但又感对不起父母,他不想活了,所以要杀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此时,这一颗颗滴血的汉字,都变成一把把尖刀刺刮我心。
彭启荣以剥夺别人生命的血腥方式来解除自己厌学的恐惧心态,不管是从法律还是从道义上说,这种反人类的愚蠢行径理应受到强烈谴责!但我们更应看到一个冰冷的现实:校园安全的预警构建和学生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机制,之于我们的校园还何其微弱。
所以,此“惊天之爆”并非偶然,而是这种“微弱因子”的长期积聚所酿就的苦果。这一爆至少该“炸醒”我们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安全上存在的两根麻痹神径:之一,它炸中我们教育思维上的认识之弊。不管有涉素质教育的文件如何汗牛充栋,而“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仍然固若金汤,高考指挥棒仍可以敲打着“应试教育”的额头紧随其后。
彭因厌学而不想读书,但内心深处却感到对不起父母,于是便用剥夺别人的生命和自灭生命的极端方式来排解这个“对不起”。可以想见,他如果没有被“成绩差”折磨掉最后一丝生命怡乐,是不会采取这般残酷手段的;而成绩好者成为他的报复对象,可以设想他周围空间弥漫着一股什么样的“好生、差生”的评价气息。
在一些教育理念成熟的国度,学生的成绩是每个孩子的隐私,且选拔好学生的路径有多条,素质评价体系可以细化到去为贫困者献了多少次爱心;而我们的中学包括一些小学,每当老师宣读考试名次时,对“好生”的赞许和对“差生”的冷漠表情溢于言表,几乎到了不用掩饰的地步。
另外,校园暴力事件频现的背后却是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的疲沓。云南马加爵夺命四同窗案至今伤痛尤在,为何未能引起校园安全监守人的震醒?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非法储存炸药1千克以上”即构成犯罪。如此巨大的爆炸威力,相信彭启荣私藏的炸药不会少于1千克。那么,是谁卖给彭启荣这些炸药?又是谁让炸药一路绿灯地冲进一所学校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