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读本》注释商榷及误印订正
作者:贺登川 时间:2006/11/8 23:16: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08
一、注释商榷
1.《论语》十则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未成一簣,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上册4页)
用土堆山,虽差一筐,山已堆成。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解释,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了,经不起推敲。我认为,这一句解释为“比如用土堆山,一筐土都没有倒就停止了,停止,是我停止的。”更加恰切。这样就照应了下文“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倒了一筐土,前进,是我前进的。”
2.《寡人之于国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疾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百姓。黎,众。(上册9页)
把百姓成为“黎民”应该不错。但“黎”解释为“众”是不恰当的。“黎”应解释为“藜黑色”,因老百姓终日在田地劳作,皮肤被晒成藜黑色,因此将百姓称为黎民。这一点已有许多文章论证,再不赘述。
3.《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参:检验。(上册11页)
其实,句中“参”是“三”的通假字。首先,“日参省”是先秦以至后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论语》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代士人也有“温三省之勤”的传统。其次,“参”与“三”通用已成习惯。《说文通训定声》:“参,通假为三。”《论语》“参分天下有其二。”黄疏:“参,三也。”第三,因为《荀子》古注释“参”为“三”。王先谦《荀子集解》引唐朝杨倞注云:“参,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贰于楚:并且和楚国交好。贰于楚,指不专心事晋,与楚交好。贰,两属。(上册78页)
晋、楚城濮之战,郑国曾发兵声援过楚国。贰解释为有二心应该不错,但是对谁有二心?应该是对晋国有二心,而和楚国交好。问题出在“交好”一意不是“贰”的义项,而“有二心于楚”又不符合文意。据此判断,把“于”解释为“和”显然是不准确的。其实,这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且贰(晋)于楚”,“于”应解释为“归附”,作动词讲。这句话应解释为“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归附楚国”。这就为晋侯发兵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对晋侯无礼而发兵,显得晋侯太没有气度,恐为天下诸侯耻笑;对晋侯有二心,依附楚国而对晋国出兵,则显得冠冕堂皇。
5.《论积贮疏》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请卖爵子:百姓富者卖爵位,贫者卖子女。(上册110)
汉代的爵位是可以买卖的,但有爵位者是不会参加劳动的,年景不好,不收粮食,他们也不会担心饿肚子而把爵位给卖了,这样解释是有些牵强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年景不好,财政收入不好时,朝廷为了增加收入而卖爵位给那些富有者。
6.《石钟山记》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舟人:船夫。(下册13页)
这一注释放在句中并无不妥,但从上下文来看,却不能成立。作者夜游石钟山,“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可见船上载有三人:作者本人,长子苏迈以及船夫,对于当时情景,作者的感受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又有“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谷中“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恰好这时,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于是“舟人”大恐。而后文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既知“石钟”之秘,怎会“大恐”?因此,“舟人”不指船夫。那么,“舟人”是谁呢?应为作者自己,可能还有苏迈。因为他们是首次来此探胜,又值“莫夜月明”,心情紧张,故幻觉丛生,惊疑不定。船夫当不在此列。适当的解释应是:“舟人,船上的人。”
7.《縢王阁序》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冈峦之体势,用桂木、兰木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下册101页)
宫殿如何像冈峦的样子?何况,把“即”解释为“像”也不恰当。“即”应解释为“随着”、“顺着”,宫殿顺着山峦的高低起伏修建才符合文意。
8.《无人墓碑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傫然,聚集,依次相连的样子。(下册148页)
五人墓乃“除魏阉废祠之址以合葬之”,是合葬墓。既是合葬墓,无人墓棺应依次并列安葬,而不是依次相连合葬。有的注释书上解释为“重叠合葬”也不符合实际。
9.《无人墓碑记》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下册149页)
将“剪发”解释为“为僧”之举,并无根据。且“为僧”当用“落发”、“除发”、“剃发”才行,“剪发”怎可“为僧”?实际上,“剪发”是为了“装疯”。“剪发”是丧失理智的异常行为,这大约是“疯”了,而疯子是可以不受法律惩治的。“高爵显位”用这个办法来逃避“魏阉”的迫害。
10.《项脊轩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借书满架,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下册155页)
借书一两本市可能的,借来的书堆满一个书架确实让人不能理解。其实,“借”应是“藉”的古音通假字,意思是“堆满”。
二、误印订正
1.《蒹葭》
“蒹葭采采,白路未已。”“路”应为“露”。(上册18页)
2.《赵威后问齐使》
“是助王养其民也。”应为“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上册54页)
3.《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应为“向”。(上册56页)
4.《曲突徙薪》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乡”应为“向”。(上册84页)
5.《出师表》
“遇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遇”应为“愚”。(上册115页)
6.《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羞”应为“馐”。(上册119页)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应为“揽”。(上册120页)
8.《归去来兮辞》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善”应为“羡”。(上册164)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