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假是教育评审机制之“痛”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27 12:49:08  来源:光明网转载  人气:715
  据《长江商报》报道,湖北省随州曾都区教育局近日发现,该区有132名教师交来假毕业证用作评职称。事发后,该局对这些教师作出严厉处罚。(11月19日金羊网) 
  看了这个报道,实在让笔者吃惊。本来教师在评职称中使用假文凭或假论文当今已不是新闻,但象随州这样不发达的地方的一个区里竟有132名教师“生病”,为了评职称而造假,真是我国教育评审机制之“痛”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但很少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的教师这样,把职称看得如此重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职称的高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职称越高,意味着你的含金量就越重,工资、福利等待遇也随着水涨船高。同时,在众人眼里,职称越高,也代表着你的学识越渊博,越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我们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向来盛行唯文凭论、轻教学,有无文凭成了职称评审的一条“硬杠杠”。如果没有文凭,书教得再好,育人再有业绩,也评不上相应的职称。职称评定是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伤透脑筋的大事,他们要想获得职称,必须有文凭,致使文凭作假现象层出不穷。 
  教师评审机制中的唯文凭论,貌似公平但不合理,因而也不公正,其消极影响有目共睹,虽广受诟病,可十几年来这种评审办法却依然故我。实际上,以本人的文凭,来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高低,是政策制订者一种最省力的办法。文凭是可以看见、摸到硬东西的,而教书育人,却无从量化。书教得“好”与“一般”,“一般”与“不好”,本来就很难明确界限。你说你的书教的好,人做得好,拿什么去衡量呢?自己说的不能算数,学生们说的也不能算数。无法量化的东西,一般是不宜作为评价一个人的依据的,特别是这种评价关系到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之时,给弄虚作假便有了可乘之机。这么多教师置“教书育人”的光荣称号和师德不顾,去造假评职称,除本人道德滑坡外,更重要的应该是现在的教师评审机制逼迫的! 
  因此,教育评审机制不改,教师们只能被“职称”驱使,部分教师们的“病”也会越来越严重。只有深化教师职称改革,淡化职称概念,扩大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专业范围,使评聘分离,打破职称的终身制,才能医治教师作假之“病”、教育评审机制之“痛”。

文章评论

共有 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cm 于12-02 18:35发表评论: 第5楼
  • 文凭是假,论文和那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又岂都是真?!但为什么会这样?责任只在老师吗?!
  • 欣然间 于11-30 09:27发表评论: 第4楼
  • 文凭是假,论文和那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又岂都是真?!但为什么会这样?责任只在老师吗?!
  • dhai318 于11-29 06:43发表评论: 第3楼
  • 不要包矛头指向老师就可以!社会的阴暗面比比皆是!
  • 111 于11-28 00:35发表评论: 第2楼
  • 当今社会,除了贪官与婊子是真的,什么都是假的.
  • sujunliang 于11-27 16:40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些老师真的该下岗了!怎么为人师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