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唐后主李煜的跌宕人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1 9:47: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92
应后唐明宗李嗣源祈祷而生的赵匡胤即位后,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对外积极进行统一全国的兼并战争。经过十几年东征西讨后,赵匡胤依次平定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时候的南方割据政权,只剩下了吴越和李煜领导下的南唐了。
南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在国力最盛时有三十五州,不过在李煜父亲李璟统治后期,非常倒霉的碰上了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柴荣就像是讨债一样一个劲的进攻南唐,李璟根本抵挡不住,只好索性拿出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一股脑的全塞给了柴荣,弄的柴荣差点得了消化不良,这才暂时过上了安静的日子。公元961年,李璟离世,他的儿子李煜即位,继续对中原的北宋王朝称臣,并且逢年过节准时进贡,为了资助北宋进行统一战争,基本上把自己的钱包都掏空了。在李煜的大力支持下,赵匡胤基本完成了对南唐的战略包围。这时李煜也感到了局势不妙,于是上表北宋,宣布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志在一统的赵匡胤根本不理会李煜玩文字游戏这一套,仍然积极做着战争准备。
公元974年,赵匡胤征召李煜入朝议事,李煜自然不会上当。于是赵匡胤找到了战争的借口,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水陆两路分进合击,攻打南唐。其中潘美一路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准备搭建浮桥继续进军。
得知宋军进攻的消息后,对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的李煜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慌,反而和三百多年前的陈后主一样镇静。他乐呵呵的对大臣们说:“我从来没听说过长江上能搭浮桥,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说完君臣相顾而笑,于是李煜又钻进书房去加工修改自己的诗词去了。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越过长江,把南唐都城金陵围了个水泄不通。李煜由于近期一直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研究佛学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所以并不知情。有一天,他去城头看蓝天白云,准备酝酿下一首诗词的意境,这才发现怎么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回过神来的李煜赶忙回宫派大臣徐铉到开封去求和。徐铉见到赵匡胤后说:“李煜侍奉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为什么您还要讨伐呢?”赵匡胤反驳到:“难道儿子父亲还得分两家吗?” 徐铉又苦苦哀求,这下赵匡胤急了,手握宝剑厉声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我老赵又不是同性恋)!”
听了徐铉的汇报,李煜知道求和是不可能了,便派人冒死出城调动上江的南唐部队来救援。南唐军行到皖口,遭到宋军的拦截,南唐统帅估计是诸葛亮的“凉粉”,想也不想便用火攻,结果因为风向不对,反而烧了自己,十五万南唐军在大火反噬和宋军助攻下全军覆没。李煜的最后一张牌戏剧性的宣告破产。
公元975年11月,李煜投降,被押解到开封,赵匡胤恨他早不觉悟归顺,封他为‘违命侯’以示羞辱。李煜从此过上了屈辱不堪,朝不保夕的俘虏生活。
当二十三岁的后主李煜登上南唐皇位的那一瞬间,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善于喝酒作乐,赋诗填词的李煜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在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这样的君主即位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悲哀。李煜用花钱买平安的手段维持一时的风平浪静,显示了他政治上的短视;在宋军攻打长江防线时的无所作为,表明了他军事上的无知。不过值得李煜庆幸的是,他在诗词的造诣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而李煜最有名的作品,当数他的绝命词《虞美人》,即使是千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仍为作者心中无边的愁云和悔恨所笼罩:忧愁是如此的深,那么的广,那样的无穷无尽......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