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新观念,新境界——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作者:精英中学 郜墨海|  时间:2004/9/16 21:28:15  来源:原创  人气:1208
 
  竞争,于今天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日趋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的强胜无不是把发展教育作为首要前提的。纵观国际新的格局,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正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并试行了新的课程标准。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的学习,我对教育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前的境界,我深深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的必要,其科学性、优越性主要体在一个“新”字上。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主要有如下三点:作为“教的主体”的老师的课程理念要新、作为“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对学生的评价要新。
  一、作为“教的主体”的老师的课程理念要新
  课改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建立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四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培养主体意识,兴趣是第一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的动力之源,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前提。新课程强调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2、加强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相关材料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新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劳动多个领域,而不再将某一学科孤立起来,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3、课堂学习的实践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书本知识联系在一起,体现学用结合,体现因学生差异性而导致的学习过程的多样性。进而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21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新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把学生引向一个创新性发展的轨道。
  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新课程的学习观,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综合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最终达到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核心就是主体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个体学习也好,还是群体合作学习也好,都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内省性是自主学习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内省性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新课程标准强调有自觉的自我调控意识,使学习的个体最大限度的在一种自查自评的状态下主动学习。 
  2、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质疑,培养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这一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出科研成果,而是培养学生对现象、对问题的探究基本功,为高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创新发展的思维,是创新性地开展学习的需要,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
  三、对学生的评价新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笼统的诊断而不加成因分析 与进式的评价,过于注重经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将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被评价的主体对自身得到完整的、清醒的认识。
  记得一个资深的教育界人士说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只是换一套教科书,也决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总之,面对新课改,每一名教师必须置身于教改的洪潮中,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对课程内涵准确把握,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李晓晨 于07-20 13:11发表评论: 第1楼
  • 老师 你写的太牛了 改天请你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