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考,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者:徐光木 时间:2006/12/30 7:25: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3
由老师推荐学生上大学,其实这并非什么新招儿,古已有之,从汉代的察举制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推荐上大学均出其左右。此建议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高考不用来考学生,却用来考老师,考老师到底有没有撒谎。我在这时姑且不论目前的测谎技术到底有多么先进,是不是足以准确辨别一个人说话真还是假,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师说实话与学生个人能力的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老师之所以推荐此学生上大学,而不是彼学生上大学,并不是前者比后者要优秀,而是前者比后者更讨老师喜欢,更对老师的味口。对人的评价其实是件很主观的东西,就像是一件艺术作品,见仁见智,甲老师眼里的优等生,在乙老师看来可能只是一台会背诵的机器。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如果要形成一套比较成熟,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学生评价机制,一定逃不出期中期末考试的框框,只有能够拿出一连串有被高度量化的数字,才能够使人信服老师的推荐是否公允,否则,必将于现行高考制度之外产生新的更大的问题。试问,这种推荐模式和现行高考制度又有何区别,不正从侧面反衬出其科学性么?
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假使真的由老师推荐学生上大学的话,必然会出现不计其数的老师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的学生上名校的现象。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过来,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眼中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我推荐我的学生全部上清华,我推荐我的学生全部上北大。可北大只有一个,清华也只有一所,于是协调老师们的推荐又成了问题,总不能根据老师的推荐再举行一次单独考试吧。
现行高考制度的确要改,但问题绝不是全盘否定高考本身,而是在进行逐步完善。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要改变用一张试卷考查全国或者全省学生的现状,实行因材施考的高考模式,丰富考试科目,让学生学什么,考什么,懂什么,考什么,让高考成为学生眼中的自助餐,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想吃什么就挑什么,而不是强迫所有学生都得吃萝卜白菜,而不能吃黄瓜蕃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高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