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名称摭谈
作者:陈永禄| 时间:2004/9/27 20:37:19 来源:原创 人气:1510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多年来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两文都是揭露讽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杰作,内容深刻,人物生动,笔法犀利。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由于生活时代离学生比较远,文中又有许多科举制度名称,学生不理解,学起来有一定困难,影响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此后各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至清光绪31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遂废。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主要反映的是清朝的科举情况,清代的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个级别。
一、童试:是最低一级的考试,考试地点在县(州、府),应考者一律是“童生”或“儒童”,故名“童试”。从词义上看,“童试”者似是未成年的童子,其实不然。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都六十多岁了,孔乙己的胡子也花白了,但还没中过秀才,所以还是童生。
童试录取以后称为生员或庠生,俗称秀才。各州县都设有学宫(学校),考取生员以后,有学宫教官管理,这叫“进学”。范进考取了秀才回家,所以课文说“范进进学回家”;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所以课文说“终于没有进学”。
考上秀才算是进学了,地位不同了,可以免差役,见了县官不下跪,违犯法令由教官责惩,地方官不得擅责。但没有俸禄,不授官职,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地位,所以范进进学以后,仍然常常揭不开锅。秀才的一条生活出路就是开学馆教书,胡屠就曾建议范进开学馆挣银子以养活家人。
二、乡试:是第二级考试。“乡试”不是在乡里考试的意思,其词源于《周礼》中“乡里举士”一语。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乡试也称为“大比之年”。范进进学这一年,正好是乡试年,所以回家不久向老丈人借盘费去参加乡试,被胡屠骂了个狗血喷头。乡试在秋天(常在八月)举行,考试地点在省城贡院,贡院以荆棘编铺于围墙上,因此贡院有“棘闱”之称,乡试又叫“秋闱”。
参加考试的人有秀才、贡生、监生等。范进中了秀才,所以他有资格参加乡试;而孔乙己没有中秀才,所以没有资格去考取举人,只有被人嘲笑,被丁举人吊打了。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别称“孝廉”(沿用汉代的名称)。张乡绅、范进、丁举人都是乡试录取者所以都是举人,人们称之为“老爷”。举人中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为“亚元”。范进参加了广东省的乡试,得了第七名,所以报帖写道:“ 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乡试考官有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由皇帝钦命,同考官为科甲出身的州、县官,同考官分房而坐,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后,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高要县汤知县是推荐范进卷子给主考官的人,所以是范进的房师。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前来送银子,送房子,套近乎,原因就在此。
中了举人以后,社会地位就大大提高了。一则可以到京师去考进士;再则中了举人就入了仕宦之途,可以飞黄腾达,获得高官厚禄。即使不去做官,也可以结交官府,包揽词讼,而地方官也愿意攀结这些有功名的人。范进中举以后,乡邻送酒米鸡蛋,讨好巴结,张乡绅送礼拉拢,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三、会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考试在京师的礼部进行,三年一次,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称“贡士”,但贡士不是科名,意为经过会试选中而贡献给皇帝的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四、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每次会试之后进行,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地点初在天安门外,后定在保和殿,又叫“廷试”。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王、大臣监考,部院大臣评卷。童试、乡试、会试的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试帖诗,殿试考策问,就是对政治教化、经义或经济等问题陈述见解。
殿试的应考者是贡士,录取以后称为进士,别称“甲榜”。公布进士之榜谓之“金榜”,“金榜题名”即是进士榜上有名字。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为“赐进士及第”,其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二甲若干名,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发榜第二天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由皇帝召见新进士,传胪官唱名,王公大臣及新进士行三叩九拜礼,因此,二甲三甲的第一名也有“传胪”之称。传胪之后,一甲三人在榜下受职。
在封建科举时代,官吏的任命,很重视科举出身,凡科举中的举人、贡士、进士皆为正途。明、清时大学士、部院大臣大都是进士出身,非进士出身则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正因为此,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调,许多读书人整天读死书,研究八股,皓首穷经,就是要博取一个功名。孔乙己不肯脱下又脏又破,显示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是要表明他比短衣帮高一等;范进宁肯受胡屠的辱骂,宁可让家里人断炊挨饿,也要考取功名以及中举后喜极而疯,原因全都在此。
(2003、9、18)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