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闲笔不闲

作者:沈清晨|  时间:2004/10/6 13:04: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6
  研读高一语文教材上的何满子杂文《剃光头发微》时,学生普遍质疑:作者引“石达开对联”的用意是什么?与话题、主旨有何关系?对此,学生讨论时,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闲笔,有人认为是表达对理发师同情的,有人认为是表达平等思想的,有人认为是寄托石达开豪情的,甚至有人认为表明石达开起义前可能是理发师出身。仔细琢磨,我觉得:此处闲笔不闲。
  首先,它与文章的话题、主旨有关。文章的主旨读到最后便可了然,是讽刺批判耍权弄权的掌权者的。作者很可能在生活中碰到提拔或分房子的事,被一位过去与自己地位相等而现在掌权的人刁难,心存芥蒂,看到报上的这则报道便有了感触,因而借以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而石达开的对联与这个主旨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文的“不料”是解开这个谜的钥匙。我们知道,“不料”的前后往往是构成转折的,既然它的后面写的是《人民日报》报道的“理发师耍权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故事”,那么,前文的深意则在于:清朝初年,老百姓无民权,对自己剃什么样的头,无权决定;理发师没有地位,也无权决定别人剃什么样的头,引“石达开的对联”,主要是寄托他的豪情的,他没有瞧不起理发师并不能说明理发师的地位高,充其量也只能说明他还同情理发师,这只能说明理发师仍处于无地位,即无权的位置。这样,才可用“不料”转入下文,即:“不料”,时至今日,人民已翻身当家作主,“乡下佬”也应有权决定自己剃什么样的头了;理发师也有了地位,有了剃头权,却为所欲为,耍权弄权,岂不出人意料,令人发指?由此可见,作者引石达开对联是为了从反面衬垫,由此引出话题,更突出话题的出人意料,也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主旨,增加文章讽刺批判的力量。
  其次,从行文布局看,文忌平淡,杂文是讲究“开”“合”的。本文作者先宕开笔墨写“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宕开笔墨写“石达开的对联”,“开”了两次,然后用“不料”引出中心话题,这是一“合”。四、五段又故意回避直答“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个问题,再次宕开笔墨写“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罪犯才剃光头”的情况,表明古代,外国无人权的罪犯才一定要剃光头,实际上也是从反面巧妙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乡下佬不是罪犯不应只配剃光头,也可剃平头。然后作者再“合”,批评了理发师掌握了剃头刀(权)便为所欲为的现象。最后,作者再继续“发微”,进一步大“合”,表达出深刻的主旨:“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耍的人”,否则,为民掌权者不尊重民意,就要“像剃光头那样把他剃下去”。文章开合擒纵,曲折跌宕,说古道今,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为文章增添文彩,引读者渐入佳境。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文章的主旨表达看,还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看,“石达开的对联”与文中其它的旁征博引之笔一样,都不是闲笔,而是神来之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