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柳”与“月”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作者:河南省睢县高级中学 杨文章  时间:2007/2/9 16:01: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0
  “月挂柳梢”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当我们读到这几个字或见到这种情景时总是勾起心中的缕缕相思和离愁。这是有一定的文化缘源的。
  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此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留”与“柳”谐音,,折柳赠別,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別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別》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对折柳赠別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唐朝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宋代柳永在《少年游.参差烟树霸陵桥》中说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他以折柳写送别离愁,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古人写别离时常常以杨柳相衬。《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杨柳”就是离别的象征,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因把杨柳所象征的离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为千古名句。
  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杨柳附于了太多的离愁别绪。自灞桥折柳赠别的风俗产生以来,杨柳和别离便有了一种必然的联系,杨柳就不再是一般的景物了,而是离别的象征。行子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眼前就会浮现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月:在传统文化中,月亮是人们心中的“情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月怀人的习俗。《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消兮-----”就是一篇对月怀人的佳作。望着皎洁的月亮,想起了脚步轻盈身材苗条的美人儿,惹人思念让人心愁。《诗经.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表达的也是对月怀远之情。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宋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常借月来写对故乡、故人的相思之情。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这些都是借月思乡的佳句,凝望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又如唐朝杜甫《月夜》中“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借“月亮”意象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
  古人在孤寂或无奈时还常把月作为情感倾诉的对象,如唐.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再如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这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人们附于月太多的情感,太多的相思与愁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圆月生相思,残月生离愁,望月思人,寄情于月是人之常情。
  在传统文化中,“月”与“柳”已不再是一般的事物,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象征,是相思与离愁的代名词。“月挂柳梢”也就不再是一般之美景,而是最能触动人内心离愁与相思的凄清之景,于是在古人的作品中,“月”与“柳”也便成了表现离愁别绪和相思的的最佳道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