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减负——放下包袱更轻快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4 2:56: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63
  写在前面: 学校安排写一篇关于教师减负的文章,关于“减负”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发表过无数的高见,但我觉得,其实人还是应该有一点负担,有一点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给人动力,可以催人向上,可以逼人进取;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压力过大,那么不但不能提高效率,相反会事如愿违,导致事倍功半的情形出现。本文也想就“减负”这个话题勉为其难地唠叨两句,这只属个人浅见,见教于方家。
  
  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精神压力太大,90%以上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历史上人们对教师的职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说法,我想大概是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一项良心职业吧?既然做了教师就应该有较高的修养,就应该为人师表,因而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总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职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于是无形中教师给老老实实地自己带上了沉甸甸的枷锁,长期下来,已很少人能走出这个画地为牢的圈子。
  这只是教师自己给自己加的包袱,与别人无关,怪不得别人,如果仅仅是这样,问题也总还是能解决的,但教师即使过了自己的良心关,至于社会和学校这一关隘就难以突破了。在好多年前,社会上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出发点可能是由于大学的学生往往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肯定是初高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还了得,要改革,不改革怎么能行,于是就推行素质教育,这下好了,教师既要应付生硬规范的高考,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这不,又给教师加了一项任务,减负减负,越减老师就负得越重,真的减负谈何容易!当然,学校在这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每次统测后的均分评比,有的学校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制”,很大程度上也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其实,社会的发展, “人才”的概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的人那就是人才,仅仅靠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学来的一点东西,那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来应付高考,只不过作为走进大学的敲门砖罢了,而大学里有不少的学生也不外乎是为了把文凭拿到手,真正的能力还是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去培养,但是现行的衡量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准仍是以成败论英雄,谁教的学生考得好,那么谁就是能人,各种嘉奖是纷至沓来,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由我们选拔“人才”的形式来决定的,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减轻教师的负担的确是难上另难。
  但如果真的想为老师减负又并非完全不可能之事,首先,我觉得社会要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师他不是神,不可能把自己的知识硬灌到学生的肚子里去,如果老师能把知识清楚而又准确地讲解下来,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学习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由学生来完成,古语云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社会中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不能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然,我也认为学校可以为教师做一些更加具体的事情。因为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不是体力上的透支,而是精神上的紧张,发现自己的学生考不过别人,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次数一多,往往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说严重点,会影响到一个教师的尊严,无形中增加了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当成为强有力的后盾,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真诚地帮助老师,更好地改进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怀。教师的负担自然也就减了很多。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要为老师找放松的理由,相反,我觉得教师要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因为,现在的教育现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让自己的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的是更好地适应高校,适应社会,不仅仅是授之以鱼,而且还应该是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说任务更重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放下自己肩上的包袱,就不可能走得更快,就不可能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因些,我要说,减负并不是意味着减压,而是要求我们担起更重的责任,心甘情愿地做一些更有效的事,这才能对得起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