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参谋,不是主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报高考志愿
作者: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 张书迎 时间:2007/3/11 19:43: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63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 一份对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4.9%的大学生感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特点不一致,有39.5%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感到后悔,有25.5%的大学生就像晓明那样恨不得马上就“转行”。这些现象的存在,有的是由于考生在报考时对自我的认识模糊,缺乏科学地自我分析。有的则是由于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硬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造成的恶果,如上例。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防止重蹈类似的复辙呢?我认为,家长应做好孩子填报志愿的“参谋”,帮助孩子做好填报志愿的各种准备工作,给孩子提出最恰当、合适的建议,而最终的决定权还应交给孩子。具体地来说,就是——
一. 先行一步早准备
报志愿,不能等到高考考试完后才进行,应该在高考前一两个月就做准备。因为我国高等院校有上千所,在本地招生的院校一般也有几百所,而填报志愿的时间只有几天,孩子平时学习又很忙。如果家长不早作准备,临时根本来不及仔细斟酌,找到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准备的第一步是要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能力、个性倾向性等,以便帮助孩子选择适合她(他)的志愿。因为只有孩子对某种专业和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爱好,热爱它,他才会尽情地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去,从而为今后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除了平时注意观察外,也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让其清晰地回答出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如果孩子缺乏清楚的自我认识,也可以借助相关的心理学专业测试量表进行量化的评估。不过千万注意不要随便找本杂志或书中的测题来做,而应该在专业心理咨询员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家长认为北京北大方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刚发明的《北大方正专业选择评估系统》测试,非常符合现在孩子接触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测试效果。这样对孩子选择哪些专业心中就能有底了。
准备的第二步是搜集各所大学资料。历年报考前学校都要张贴或发给学生各所大学的招生资料,书店也有一些关于选志愿的书籍。但一般来说这些资料太简单,只有各学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至于这个学校好不好,这个专业是不是这个学校的强项一点也看不出来,对于选志愿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资料还要到各所大学的网站上去搜集。
但全国大学这么多,到那些学校搜集呢?这就需要为孩子定位,以确定搜集资料的学校范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平时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从一本、二本或专科等不同档次的大学中各选10多所作为搜集资料的对象。
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掌握学校近几年(最好是近3年)在考生所在省(区市)的录取分数线,如调档线、各专业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 (2)招生政策及法规。包括教育部及当地省(区市)招生部门制定的当年的招生政策、录取原则、当年的招生计划结构、特点。(3)各招生院校的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等情况。比如要想报考某所大学,考生首先要了解该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考研比例、就业动态等等。(4)学校招生人员的联系方法。另外如有可能,还可以参加这些学校组织的咨询会,以便更准确地询问学校的特点和招生政策,了解招生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资料搜集好后,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要将各学校的录取分数转化为全省的排位。因为每年考试难度不同,各年录取分数的波动很大,难以比较;而高考是以省为单位划线录取的,因此不论当年高考难度大小,每年录取的全省排位却相对稳定;然后将学校的强项专业列出来,一般的标准是该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或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师资力量雄厚。这时还要注意找出可以作为第二志愿的重点大学。方法是从近三年录取情况中查找出现过第一志愿未招满,招过第二志愿情况的重点大学,从中选取自己中意的学校。最后可以把有关资料制成一张或数张表格,以方便查阅、比较。这样各大学的情况及招生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另外,如果可能的话,主动地与招生老师取得联系也是及时获取各大学最新情况和招生信息的好办法。
二.谨慎估分求准确
先前对各学校情况和招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只是根据孩子日常学习成绩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范围。真正要给孩子报志愿,还需要根据孩子的高考分数来确定。
现在各省报志愿的时间不一样,有的省份是在高考之前报志愿,那么这就只能根据孩子的平时成绩,尤其是最近几次的“质检”(一般学校都要在高考前进行几次摸底性质的模拟考试)的成绩来进行“估分”;有的省份是在高考后但成绩还没出来前报志愿,这时候的估分则主要是根据孩子这次考试情况;有的省份等高考成绩出来后才报志愿,这就不用估分了。
怎样估分才能相对较为准确呢?
高考结束后要让孩子及时地充分调动记忆,将自己的答案迅速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缩小估分误差。现在有的省份差不多高考结束后报刊就把标准答案刊登出来了,这时判定自己的答题正确与否就容易多了。如果这时没有标准答案,一是让孩子找几个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核对答案,二是请教老师尤其是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当“参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估分失误。
估分时还要提醒孩子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区别。客观题答案是“死”的,估分相对容易。而主观题就不一样了,一是有些题目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尤其语文和英语的作文,往往不同的人阅卷所给分的出入会很大。二是即使最后的答案是惟一的(比如理科),但也不能只看答案正确与否,因为高考批卷一般是按步骤、推理、判断和描述的过程给分。所以理科考生在对主观题估分时不能只“死抠”标准答案,要按照标准答案一步一步地评估,只要表达的意思比较接近标准答案,表达得清楚、明确就可以适当给自己加分。千万不要看到结果错了,便整道题都不计分,文科则以观点为主,要看答题思路是否与标准答案相符合,立意是否有所创新,如果所答的内容与标准答案表述不同但意思一致,考生可适当地将估分降低一点。另外,字迹是否工整也很重要。估分要做到不要太保守,也不要太乐观。
三.志愿填报讲技巧
先前我们了解要选报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和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当年省内考生中排列的次序,是知彼;现在我们估分是要了解孩子高考成绩在所在中学、所在地区所处的位置,以做到知己。最后,我们将这两个次序进行对照,就可以初步判断孩子可以报考那些高校了。
但我们在填志愿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个科学、合理、长远、贴身的志愿组合,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这么说,高考志愿报得好就等于给高考加分,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将来一生的发展。
填写志愿时,家长首先要提醒孩子注意院校间的地区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像北京、上海等地,是全国一流大学云集的地方,但这些学校往往录取的分数较高。而实际上,西部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也有不少很好的大学和专业。
其次要提醒孩子注意院校间的层次差异。据统计,全国重点大学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率平均约为95%,第二、第三及调剂志愿的考生约为5%,很多学校多年没有录取过第二志愿的考生。考生在报考这一层次的学校时要注意拉开档次。比如中国政法大学,这些年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志愿的考生,而且一般要高出当地重点线30分以上。考生如果觉得自己的分数有把握被这类学校录取,填报志愿时就应当把这一档次的学校放在第一志愿。
三要提醒孩子注意院校内专业间的冷热差异。一般来讲,热门专业报考的人多,第一志愿录取率相应也高。如果第一志愿填报热门专业,第二志愿就要填报不太热门的专业,这样被录取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当然,选择“冷门”也并不是说完全是为了不落选,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其实,“冷”和“热”都是相对的,“热门”专业也许几年后会“变冷”,“冷门”专业过几年也可能会“升温”,这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变化的。
四要提醒孩子注意高校录取的“大小年”问题。比如某所学校由于去年报的人数太多,而导致录取分数线奇高。那么,今年就有可能大家都不敢报,而出现该校录取分数线又很低,甚至报考人数低于录取人数的情况。反之,也会出现有的学校由于去年录取分数线低,于是今年大家一窝蜂地报,以致分数线又会呼地抬起来的现象。所以,我们填写志愿时,不能只看到去年的分数线及录取情况,而要看它近几年的分数线和录取情况。
另外,督促孩子不要轻易放弃提前录取志愿和服从专业调剂。军事、公安等院校,由于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国家规定放在提前批录取。提前批录取的学校也有不少很好的大学,如果符合这类学校规定的条件,就不要轻易放弃提前批的志愿,这等于增加了一次被录取的机会,当然你首先要对报考的学校感兴趣才行。而服从专业调剂,可以使考生在档案调入高校后,由于成绩所限未被所报专业录取时,扩大被其他专业录取的机会。 填报服从专业调剂,考生可写明服从哪些专业或哪类专业,或除哪些专业以外其他任何专业的调配。
最后,要提醒一点的是,填报志愿还要多听听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班主任的意见,因为他们对你孩子的学习情况最为熟悉,对这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也更专业。
总之,报考志愿家长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做好“参谋” ,和孩子商量着办,决不能独断专行,包办代替。毕竟,学要孩子去上,将来的工作要孩子去做,而报考志愿我们也并不比孩子内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