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总理提到的两句古文

作者:胡健  时间:2007/3/16 20:37:08  来源:育星教育网  人气:135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总理提到的两句古文
    整理:胡健
    时间:2007年3月16日上午11时


    一、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晁错论》的开篇第一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晁错是西汉文景帝时代的重臣,几乎做到国家的一把手,却被皇帝腰斩于市,甚至是穿着朝衣被杀。
    原因是什么呢?
    直接的原因是晁错主张并推行了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七王之乱;皇帝为平息战事,杀晁错以平叛。结果晁错被杀了,叛军依然不退兵,最后还是靠武力解决,西汉才保得江山安稳。
    这一段应该在《大汉天子》里也有情节。

    历史先不说,从晁错之死,多少还是有很多可学习的。

    1、苏东坡的这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意思是: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你要跳出来进行一些改变。
    如果是天下已经大乱,而你要来改革,当然是师出有名;然而天下本无事(表面上看是这样),你却说是危机四伏,要替天下分忧,天下人又不知情,理解你就需要一个过程。
    这样的话,除了少数人之外,也许全天下都会反对你。而在你的行动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后,也许支持你的少数人都会改变方向。这就好比是本来皇帝坚实的支持晁错,兵乱之后,皇帝却不犹豫的突然发难,直接拿晁错的命换取和平。
    ——也许,走得比别人快,看得比别人远,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2、晁错出发点是好的,但行动未免太急噪了。
    晁错是当世的才子,本身也非常有政治眼光。削藩是不错的,但错就错在晁错动手地太快,动手地太猛。
    后世的人在这里都表明,晁错如果能“徐徐图之”,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一个下场。
    ——有时候,快节奏、猛发力,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长远计划、稳重行事,才是成就大业的最佳手段吧。

    3、晁错做人有问题,文人不支持他,忠臣不支持他,奸臣也不支持他。
    ——这点就不多说了,做人那,真的是个技术活。


    二、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这句话出自《管子?版法第七 》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译文】
    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杀戮一定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令就不必一再重申。对怠情的人,要通过训斥予以羞辱;对有过的人,要通过处罚予以惩戒;对犯罪的人,要通过杀戮予以震慑。君主执法之心坚定而不动摇,乖异邪僻的人们就自然恐惧。乖异邪僻的行为都有了改革和变化,法令颁布下去,民众就跟着行动了。君主应该效法天,对万物全体施德;模仿地,对万物没有私亲。要做到与日月同级,与四时并列。使众人喜悦决定于爱施俱行,得民众拥护决定于破除私心。要招袜远方的人们,决定于修好国内;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决定于消除人怨。准备长远大计,在于任用贤人;巩固尊高地位,在于与民同利。

背景资料
  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诗文
  温家宝总理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诗文:
  (一)温家宝在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其中,“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
  (二)温家宝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这句诗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
  (三)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温家宝提到,让每个干部和领导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语出自《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在与唐太宗关于历代兴衰的对话中引用古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早的类似表述出自《荀子》中的《王制》和《哀公》,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五)温家宝在谈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时说:“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一古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