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在历史的语境中行走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29 7:12: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3
当一个词语走进词典,往往表明它已经走进一个相对的成熟期,这在某个层面上意味着某种历史图景在语言文字中得以留存与再现;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意味着其词义多样性、丰富性的丧失,生命力的衰退。
《现代汉语词典》对“下放”一词的解释,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因为它让人同时产生上述两种想法。
当下人们对“下放”一词的使用,无疑已经退守到了第一个词义上。随便引几则新闻标题便可知:
(1)“陈水扁决定下放权力 未来不参与党务与选举”(中国新闻网);
(2)“刘淇:北京机构改革将坚决下放一切可下放权力”(中国新闻网);
(3)“中央部门淡化审批权力 土地审批权下放省级政府”(《新京报》)
由此我们不难推断,“下放”一词已经走过了词义的生成期,一方面它的词义被固定,另一方面它的某些词义在逐渐丧失,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这跟词汇意义在历史中的流变规律是一致的——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消亡。“下放”一词的词义就目前而言,是缩小的,这也可以算它生命力衰退的一个表征吧。
对“下放”一词的第二个解释让人仿佛回到了50年前。1957年5月,中共中央开展整风运动,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先后3次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于是,全国有百万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这正是“下放”的开始,而到文化大革命时,“下放”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下放干部”、“下放知识分子”、“下放知青”、“下放户”,共同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下放”大军,遍布中国每一个偏僻的角落。
我们发现,就这一词义而言,词典的编纂者在一定意义上还原了“下放”的历史图景,使我们能够在现实之外看到它曾经走过的历史足迹,隐约捕捉到某些在历史深处被埋藏的信息。但是,编纂者在解释中所取的态度却是中性的、暧昧的、模糊的;与之相反,在那段历史中曾经遭遇“下放”的几千万人,对于“下放”,发出的声音却大多是沉重与苦痛。这一点让人觉得似乎词典编纂者们在有意回避或隐瞒着什么。
事实是,“下放”一词在当时这样一个错乱的历史图景中布满了太多太多的伤痛,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它撕开的正是一个民族的大伤口,因而我们谁都无法将目光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中轻松挪开。而在词典的解释中,我们读不出这样的意味,相对于原先的丰富性而言,这个解释显得过于干瘪与枯瘦了。这样的干瘪与枯瘦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而言是有欠公平的,而对于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而言,更让他们因为过于粗糙地解读这个词,从而浑然无觉地忽略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
合上词典,仿佛听到了词语在历史中穿行的声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