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提升西部地区教师素质?

作者:王嘉毅 孙百才  时间:2007/4/3 17:55:3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83
  近日,笔者在西北地区进行了“免费义务教育项目实施检测”,现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优先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师资问题:困扰西部多年的难题
  一是总体数量不足,流失较为严重。以某县为例,该县共有专任教师1652人,其中代课教师465人,占教师总数的28.15%,而且农村教师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某校在2006年不仅没有新进教师,反而有3人调到县城,从而导致这些课程无人教,学生纷纷转学。与此相对应,农村学校迫于教学需要,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
  二是高水平的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以某县的一个学区为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本科生只有5名,占教师总数的2.7%,而初中、高中及中师为97人,占54.4%,音体美、英语、计算机教师十分缺乏。而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一些城市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都已达到20%以上。
  三是性别比例失调,出现年龄断层。以某县的一个学区为例,该学区共有教师182人,平均年龄37.97岁,女教师只有40人,占22%,这将直接影响到女教师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农村的女童教育。从附图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分布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而是呈现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驼峰”分布,高点集中在26岁和50岁。也就是说,10年以后,教师队伍将出现断层。
  四是培训经费短缺,实效不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县普遍存在教师培训没有制度保障,随意性较大、培训效果不好等问题。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师参加培训还要自己出钱,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都是由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省、市教育学院来承担,开展的是学历补偿教育。而当前的教师培训应重在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应以短期专题研修和教育硕士的培养为主。
  政策倾斜:促进教师素质大幅提升
  一是改革师范生教育模式,推广4+1∕4+2培养模式。对于师范生教育,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4+1或4+2模式,即用4年学习综合学科知识,再用1年进行教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者是4年大学学习结束后,再用2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学习和训练,取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近年来,国内的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进行了4+2模式的试点,效果较好。西部师范院校应广泛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并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校本教研,或提供咨询服务,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革。
  二是重点扶持西部师范院校,构建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人才基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必须依靠当地的师范院校,立足于当地教师教育机构。因此,无论从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还是从发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角度,都应该重点扶持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优先发展西部地区的教师教育,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中心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建议在西部地区设立并建设若干个农村教师培训中心,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农村教师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培训高水平的教师,开展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为农村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建立农村基础教育实验基地等。同时,设立1-2个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开发适合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
  四是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目前,西部农村地区80%的中小学均可以通过天网或地网接收教育资源,但是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资源却严重不足,学校的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建议建立若干个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专门开发适合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规格和模式进行建立和建设。
  五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批优秀人才到西部农村地区从教。在高等学校建立鼓励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激励机制,对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免去助学贷款或给予学费补偿。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待遇,鼓励他们安心工作,真正做到西部农村学校的师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