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革命:言语生命表现存在论转向
作者:潘新和 时间:2007/4/4 18:17: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09
对主流范式的颠覆,首先应是对本体论的颠覆,因为,唯有本体论的转向才是根本的转向。从立足于言语客体:语言工具和生活,转向言语主体:人及其言语生命。对语文现象的思考,以具有言语生命特性的人作为基本的观察点。将对人的符号生命的确证,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力的培植,作为人的言语活动基本的动力定型。如此,对语言的认知,便完全改观:从客体返回主体,从外部需求为主转向内部需求为主,从实用主义、行为主义动力学转向言语生命的动机论,从社会、环境诱因转向主体性动机(尽量达成主体性动机与社会、环境性诱因的统一与和谐),从生存性动机转向存在性动机(以存在性动机、应性动机为终极性动机,达成存在性动机与生存性动机的协调与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言语创造力,实现人的言语潜能和人生价值。我欲建立的理论范式可称为: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简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培育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生命能,诱导并强化存在性言语表现动机,以存在性动机作为主导性动机,将语文教育的深层意蕴定位为从精神人格上为学生奠定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基础,引领他们走上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之路,建构精神家园之路。在深层次上为言语学习立本。
一旦对语文教育(课程)目的的认知超出了实用范畴,在人性、人文、精神、审美、修养、学养、理想、信仰的培植,在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言语表现、言语健全人格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等更加广阔的存在性领域加以确认,“工具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也就寿终正寝了。“工具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在言语教育的存在性领域是鞭长莫及的;而对语文课程的存在性认知,则轻而易举地将“工具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尽收囊中。
人,需要应付生活,但不是为了活而活;言说、话语和理性的追求,对存在的思考,从来就是人的宿命,是生命绾成的结,是人的确证。有言说,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语文教育,就是要把生命赋予每一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言说者,成为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主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