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一笔擎天
作者:刘长春 时间:2007/4/5 19:59: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00
由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有这样令人寻味的一个特写镜头:
当林则徐得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引带颠地脱逃,“以阻呈缴烟土之议”的消息后,拍案而起,勃然大怒。这时林则徐徐徐举头,叫艮瞥见了堂上所悬匾额的“制怒”二字,猛一激灵,一腔怒火云消烟散。
这似乎是一帖镇静剂!
这分明是一味清醒药!
“制怒”二字为林则徐手书。一笔一画,是那样地有力,是那样地从容。我猜想他当时挥笔时心闲气定,纵横轻重,是颇费一番匠心的。因为写这样的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朱长文《续书断》)而林则徐可谓深得三昧了。传说,林氏性格火暴,每每查到贪赃枉法之事,辄大发脾气。到江苏以后,为了克制自己,曾亲书“制怒”二字,悬于听事之堂。现在,移诸广州,朝夕相对,大有意了。
制怒,是斗争的需要。小不忍则乱大谋。禁烟之举,关乎民族兴亡之大事,一怒能解决问题?庄子曰“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历史的责任感一旦上升到主导位置,什么“冲天一怒”,什么“怒从心头起”,都会自觉地抑制,从而恢复冷静与理智的心态。当年魏源与他纵论国家大事,对英的斗争曾经有一个总体战略设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守”字。“以守为款,则我无袭于彼,彼有求于我,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听各国不得贸易之夷,居间调停,皆将曲彼而直我,怒彼而匿我,匪特烟价可不给,而鸦片亦可永禁其不来。且可省犒夷数千百万金,为购洋炮洋船,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以后的行动和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不显山,不露水,不着急,不草率,而对义律等英商的猖狂气焰,他硬是制约着满腔怒火,整整憋了三个月的劲。
他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访友人、旧属、同乡,接见大小官员,连伙房的厨子都成了他调查的对象,目的就是了解鸦片流毒的情形与“夷商轻藐所由来”。其次,他从澳门等地大量购买外国人出版的各种书报,然后组织翻译班子进行翻译,“借以探讨夷情”,为了加快进度,他大胆起用出身低微的年轻人,在国外念过几年书的青年,懂英文的传教士的儿子都成了他的助手。然后,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巡视海防关口,操练水师,查看地形,布置关防,添建炮台,又在南山与横档等险要处设置两道拦江木排铁链,“百密不任一疏”,构筑起牢固的海上长城。—切准备就绪后,他脸孔—板,在全城发布禁烟令:“嗣后来船,永不准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把义律打了个措手不及。
随后,事情的发展是读者诸君都知道的:英美等鸦片贩子被迫交出了全部偷运入境的毒品,林则徐把它们付之于一把大火。随后,英国舰队远涉重洋以武力相威胁,林则徐率水师予以迎头痛击,相继取得了九龙湾、穿鼻洋、官涌山等战役的大捷。鸦片战争的开局即以中国的全胜拉开了战幕。
战争间隙,忙里偷闲。林则徐又坐到书案前磨墨挥毫。他一生都酷爱着书法。早年,他临池学书,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褚遂良、虞世南用功最多,体会也最深。他论书:“大力人通身是力,自为起结,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悟后,始知首肯余言也。”欧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虞书沉静端庄,内含刚柔,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学之气。古人常常说“书如其人”,也许是为欧阳询、虞世南的人品、书品所打动,林则徐的书法也就沾染了欧字妍紧拔群、虞字温润圆动的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林则徐不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开拓者和创新者,相反,却是传统的继承者与守卫者。人们看重他的书法,我看,首先看重的也是他的人品。现在,他把友人的来函一件件取出,应他们的要求,从早到晚,龙飞凤舞,一口气写了二十柄扇面。其中写给尚书松筠的有这样几句诗:
今年此夕销百忧,明年此夕相对不?
留诗准备别后忆,事定吾欲归田畴。
书罢,他又和虎门守将关天培一起登上沙角炮台,巡视海疆。这时,一轮明月,早已悄悄升起,高高挂在他们头顶。两位并肩而立的战友,对着天心圆月,凝望了许久、许久。
1840年6月3日,这一天,将永载史册!是的!“留诗准备别后忆”——即使在今天,昨日惊心动魄的那一幕情景早已随风消逝,而我们依然不会忘记这一天,不会忘记把窝囊留给了过去,把耻辱还给了昨日,把希望交给了人民的那一天!同时,我们还会记起那一年的中秋明月,让人在回忆往事中,仍能拾得那个夜晚的几片粼粼月光。
但是,随后事态的发展却大出他的意料。先是道光皇帝调走了两广总督邓廷桢,使他痛失一臂;紧跟着“英夷兵船窜至浙洋,肆其猖獗,致定海县失守”。(林则徐《致怡良书柬》)金瓯顿缺一角;然后英舰北上逼近天津大沽口,京城恐慌一片。清王朝的腐败,广东以外海防守将的无能,投降派的惧战心态,现在一股脑儿地都被抖出来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此后的结局是令人不堪回首的:道光皇帝采纳了穆彰阿、崎善等人以重洽林则徐换取英军退兵的方针,广东牢不可摧的海防不战自毁,神州陷于陆沉,香港、宁波等五大口岸被迫打开大门低首揖盗。从此,清朝长期固守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失败和耻辱的纪录载人中国史册!
革职待罪的林则徐,先是被降为四品,继之又削掉了四品,随后以一介罪人的身份远贬新疆伊犁。流放途中,林则徐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在镇江巧遇老友魏源,花开花落两不知,故人重见,竟已易六个寒暑,而人生易老,世事变幻,山河破碎,百感交集,两位友人竟不知从何谈起: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至鸥凫。
——魏源《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在他们的身边,长江千里,雪浪云涛。镇江,在江水的拍击下静静地走进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他又踏上戌途,走向那个非常遥远而又美丽的边城。
山一程呵水一程,山水兼程向西行。一个衰龄病骨之身,远戌风雪长途。1842年8月他离开西安,九月抵兰州,10月11日出嘉峪关,11月到乌鲁木齐,12月10日抵达戍所伊犁惠远城。四月零三天的行程,林则徐怎么也没有想到,沿途一路的文武百官与老百姓没有把他看成罪人,却似乎在迎接一个凯旋的英雄。每到一处,他们不仅远远地出城迎接,设宴款待,而且送衣、送茶、送菜、送马……多少感慨涌上他的心头。夜里,坐在驿馆灯前,听着窗外紧一阵慢一阵的西北风,心里波涛翻卷,“知是旷怀能作达,
只愁烽火照江南”。可是,一想起江南的烽火与抗英的大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旷达起来。于是,他又情不自禁地于灯下铺开洁白的信笺,给南方的朋友写信。家国仇,民族恨,爱国心,交织在一起,每一个字似乎不是用墨,而是蘸着心里的滴血涂抹而成。古人谓“观书如观人”,从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狂草里,我们可以看出寓于书中的一股不平之气,从颜真卿硬弩欲张,铁柱将立的字体中,我们可以读出鲁公“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的堂堂正气,那么,从林氏书法粗细对比,棱角倔强的每一笔画里,我们读出的是他寓意国事的悲怆沉痛。言不听,计不从的沉痛,忧民情,报国志的悲恸。这些殚精竭虑的文字,最后化为一片片灰烬而归结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千古浩叹。清朝统治者有限的斗志,苟且偷安贪图眼前荣华富贵的既得利益,则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们仅有的有所作为的历史理性。于是,林则徐这声浩叹,不是历史的惟一,与之遥相呼应的,似乎还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林则徐从58岁入疆,62岁释放回京,在新疆整整呆了三年。筚路蓝缕,屯垦戍边,开了一百多年后毛泽东开发新疆,改造知青的先声;“林公井”、“林公车”的传说,至今活在边城百姓的口中。有时,他也写诗,并用一笔漂亮的书法记录了他的心迹。
他写少数民族的风情:
楼前夜市张灯灿,马上蛮儿傅粉娇。
他写边城的春色:
听陌上黄鹂声碎,杏雨梨云纷满城,更频婆新染朝霞醉。
他更写自己热爱边疆生活的乐观旷达之情怀:
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
如果说,虎门销烟,林则徐是缺钙而偏瘫王朝的擎天一柱;那么,其以力透纸背的劲笔书写的这些壮彩诗章,则是近代书法史上的“擎天一笔”。一笔擎天,一扫晚清万马齐喑的格局和柔弱的书风,支撑起十九世纪末灰暗的历史天空。在清季时代士大夫的书家中,埋首书斋,钻进故纸堆中的有之;吟风弄月,写些无关痛痒文字的有之;甚至以书为敲门砖、登龙术,阿谀曲上,以售其奸的有之……在这样一个书家群体中,林则徐戛戛独造,寸缣尺幅,写尽胸中一股英雄气,忧患意,爱国情。贝多芬说:“心是一切伟大的起点”,“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我看,林则徐算是一个。林氏曾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两联,最见其精神世界。然而,书法相对林氏来说,只是“英杰之余事也”。从本质上说,他是个政人,生平抱负;,只是为了炼石补天,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法家。但是历史的大动荡,时代的大扭曲,命运的大挫折,却让林则徐手中的一杆羊毫在烈火中锤打,在冷水中淬浇,铸精魂、炼骨力、增浩气、出精品。在近代书法史上,恐怕再难找出可以与之比拟的第二个书法家来。流传后世的林则徐片纸只字,弥足珍贵,除了艺术上所谓的“笔妙”以外,其精神价值的“含金量”是不言而喻的。
数月前,我曾与几位书友一起议论历史上的几个书家。蔡京的字、秦桧的字写得都不坏,然而由于他们都是臭名昭著的奸臣、卖国贼,虽然也忝列书法家的行列,但是决没有人会把他们的墨迹张挂于自己的厅堂,以示风雅。一取一舍之间,必有大情大理大义在。清人李瑞清说:“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这该是书法艺术一种更高境界的审美追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